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世洲 劉帥)清晨天剛亮,住在山上的漢陰縣磨壩村民曹佳學早早起床來到豬舍,逐一打開圈門,將500多頭黑豬趕到山坡林下覓食。這些黑豬,在朋友圈被稱作“跑步豬”、“健美豬”,市場口碑良好。今年,曹佳學辦的養殖合作社已帶動30余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磨壩村地處巴山深處,是漢陰縣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全村1020人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達630人,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產業落后,這是磨壩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貧困不是磨壩人想戴的帽子,前些年,村里曾經發展過烤煙,種植過黃姜,也曾發展過規模養殖,但都因為交通、技術和市場等原因沒有成功。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漢陰縣行政審批服務局結對幫扶磨壩之后,通過摸底掌握村情,了解群眾發展意愿,認識到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為脫貧致富定舉措:以“訂單+扶貧”為基本模式,發展“長短結合、高低配套”的立體循環產業。即在高山區域發展拐棗、核桃、板栗等林果經濟,輔以高山藥材種植業;在山腰緩坡地帶發展以生態黑豬養殖為主的林下生態養殖業;在山下平壩上發展椴木木耳、羊肚菌等食用真菌和甜玉米、青花椒、絞股藍富硒特色產業;在河道灘涂發展特色水產養殖,輔助發展休閑垂釣,帶動旅游發展。
經多方協調,村里先后同縣上的多家企業簽署訂單式生產合作協議,由公司出種苗、提供技術指導,村民出場地、負責種植,公司再保底收購。今年已栽植拐棗300畝、花椒200畝,種植絞股藍50畝,發展中藥材、甜玉米、椴木木耳、羊肚菌等特色產業500余畝。林下養殖在山大林密的磨壩村有優勢,不甘貧困的村民曹佳學,在駐村工作隊的發動下,辦起了生態黑豬養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做供銷兩端、貧困戶做中間生產”的模式,帶動30余戶貧困戶以全生態方式養殖黑豬500余頭,首批生態黑豬已經出欄并得到市場認可。在曹家學的示范帶動下,村民吳幫紅已經開始發展生態養牛30頭,產業脫貧動力強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幫扶單位立足磨壩村的好山好水自然條件,謀劃大生態產業格局,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一個生態農莊項目,該項目預計投資500萬元。村支書曹振波介紹到,項目建成后,村民將獲得集體土地流轉、家門口務工和特色農產品生產銷售等多重受益。
如今的磨壩村,山上長林果,林下跑黑豬,平壩栽藥材,灘涂出水產,既有當年見效的短期產業,也有3-5年后收益的長期產業。經初步測算,今年村里就有100余戶貧困戶家庭人均純收入超過脫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