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羅建平 姚富軍 黃鴻)蒲溪鎮位于漢陰縣城以東16公里處,全鎮轄12個村1個居委會,9678戶29544人,版圖面積79.72平方公里。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村3個、貧困戶1727戶4869人。2017年,全鎮3個貧困村實現全部摘帽退。截至2018年6月,在冊貧困戶為945戶2253人,農村貧困人口從2014年底的4869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1386人,貧困發生率從17.8%下降到5.2%。
近年來,蒲溪鎮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總體要求,始終堅持脫貧攻堅唯大唯重唯先的理念,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建設“魅力蒲溪·硒品小鎮”為目標,以“六個精準”為方向,緊緊圍繞“五個五”思路,以“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扎實做好脫貧攻堅這個第一民生工程。不斷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上水平,打贏了一次又一次階段性戰役,先后迎接了中、省、市等各級巡查檢查,多次召開市、縣現場會,連續兩年脫貧攻堅目標責任制考核處于全縣前列。
“五關嚴把”保精準。嚴把思想關,該鎮堅持定期舉行民主生活會、黨委中心學習組會議、脫貧攻堅知識測試、機關干部例會等方式,做到理論學習不拖延、精神傳達不過夜、執行落實不打折,形成了以脫貧攻堅唯大唯重唯先的鮮明導向。嚴把統籌關,結合全縣目標任務周密謀劃該鎮年度工作,精心制定三年滾動工作規劃,全鎮一盤棋,上下聯動抓,干群齊上陣。嚴把整改關,突出問題導向,聚焦中省市縣反饋問題,大力實施“三單制”,嚴格落實“六個不放過”要求,因地制宜,精準整改。嚴把識別關,嚴格遵循精準識別“九條紅線、八不準”標準和“七步”程序,實現了“一戶不漏、一人不落”的識別目標。嚴把退出關,一手抓已退出戶的鞏固提升,一手抓計劃退出戶的精準研判,全鎮貧困人口返貧率、漏評率、錯評率和錯退率均為零,綜合滿意度高,信訪量極少。“五關嚴把”力促精準扶貧,確保了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五聯包抓”聚合力。堅持三級書記一線抓扶貧工作,建立了縣領導聯鎮,由縣政協主席史正林、副主席王生林、符清野、縣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5名縣級領導聯鎮開展脫貧攻堅指導、督導。鎮領導聯村,鎮黨政領導班子9名領導聯系12個村,指導各村脫貧公家工作。四支隊伍包村,為12個村配備、選強了12名專職駐村工作隊、11名第一書記、86名鎮包村干部、67名村兩委干部充實四支隊伍,讓幫扶力量延伸到村組、到農戶。幫扶干部聯戶,精心選派310縣鎮村幫扶干部與全鎮1578戶4325名貧困群眾開展結對幫扶。三線人員、社會力量聯心,1139名三線人員、200名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創新推廣貧困戶“紅黃綠+321”動態管理,積極落實“3410”模式管好“四支隊伍”,實現了責任落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責任體系,凝聚起領導苦抓實抓、干部苦幫實幫、群眾苦干實干的強大合力。
“五項機制”促落實。建立健全周通報月評比機制,鎮脫貧攻堅指揮部圍繞當前工作重點,每周研究下發《蒲溪鎮一周工作計劃安排》,每周五召開鎮“八辦三組”會議,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和存在問題,研究部署下周工作,每月底通報工作進度和落實情況,對連續工作后進的村和單位負責人進行約談和落實組織處理。實行最嚴厲的督查問責機制,在保障扶貧一線干部后勤保障的基礎上,鎮黨委出臺了脫貧攻堅督查問責機制,對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工作推脫、敷衍了事的進行嚴厲追責處理。實行獎罰分明的考核獎懲機制,對脫貧攻堅戰場上優秀的干部在提拔任用、推薦考核、獎金發放方面進行重點培養和優先考慮,對未完成工作任務的進行黨黨政紀處理,建立獎懲分明的考核導向,樹立起賞罰分明的工作導向,有效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熱情,真正營造起擼起袖子加油干、凝心聚力抓落實的濃厚氛圍。實行人性化的鼓勵關愛機制,為切實讓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干事有奔頭、工作有激情,鎮黨委制定了《蒲溪鎮干部關愛機制暫行辦法》,在脫貧攻堅干部生日放一天假、送一份蛋糕,家屬生日當天放一天假、干部生病住院時鎮領導進行看望慰問,從細微處關心關愛貧困群眾。建立鎮村協調機制。形成了縣幫扶部門有聯席會議、鎮黨委有指揮部、鎮政府有“八辦三組”、村有作戰室的協同推進工作格局,大力推進鎮村機構“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為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政策落實實現了直通車。
“五個一批”暖民心。始終把精準扶貧擺在首位,全鎮大力推進產業扶貧脫貧一批,全鎮12個村注冊成立了村級股份制經濟合作社,發展茶葉2500畝、食用菌56萬袋、甜玉米100畝……一村一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實施易地搬遷脫貧一批,高規格、高起點建成溪畔明珠、溪畔豪庭、溪畔銘城三個430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實施生態脫貧一批,選聘52名生態護林員,落實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40392畝,補償惠及貧困戶642戶貧困戶;實施教育脫貧一批,實施幫扶58名因學致貧學生,2512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實施兜底保障脫貧一批,開展社會兜底扶貧324戶370人,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新模式。
“五大模式”出亮點。堅持用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好融合、創新、發展這篇大文章。一是打造“鎮園聯盟”蒲溪模式,積極搭建龍頭企業、貧困村、貧困戶產業發展橋梁,創新開展鎮園聯盟發展模式,先后引進多家龍頭企業、產業協會、合作社、家庭農場加入產業聯盟,圍繞“桑、果、養、藥、游”五大產業,振興蠶桑、做大林果、做強養殖、做精中藥材、做優旅游,將每一戶貧困戶都鑲嵌在產業鏈上,真正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脫貧項目;二是大力推行“321”基層社會治理和“兩說一商”助脫貧模式,針對貧困量大、干部幫扶力量嚴重不足的現狀,在全鎮范圍內大力推行“321”基層社會治理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動員黨員、人大代表、中心戶長主動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積極開展“干部說法說政策、群眾說事說心聲、大事要事民主協商”的兩說一商工作機制,有效破解新民風建設和信訪維穩中的難題,成為全縣示范點;三是打造“遠教+雙扶”扶貧模式,在全鎮范圍內建立“遠教+雙扶”扶貧教育示范基地,先后投資60萬多元,對2個遠教扶貧區域化培訓中心,13個村級站點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不斷補充完善管理制度和科學制定培訓計劃,提高了遠程教育功能和實效,成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重要的“造血”功能站。四是推行村級互助資金協化“三化”建設模式,在天星村、芹菜溝村、勝利村開展互助資金協會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三化”建設,為分散、小規模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和基礎保障,真正方貧困戶身邊的小銀行發揮了大作用。五是創新開展醫養結合脫貧新模式。創新開展醫養結合體模式,該鎮衛生院與蒲雙區敬老院“兩院聯姻”,達成合作協議。在蒲雙區敬老院擁有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集中養老優勢上,結合蒲溪鎮中心衛生院的醫療資源的保障,真正發揮出醫養結合的服務功能,彌補了敬老院單純養老無醫、無藥的空白。解決因病致貧集中供養人員的就醫養老問題,受到省市有關領導和各級媒體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