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牛志強)丹參花開正艷,大黑魚活蹦亂跳、正在采摘茶葉和絞股藍的貧困戶忙個不停......五一小長假,放眼漢陰縣漢陽鎮,到處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隨著一個個特色產業的培育和壯大,點亮了貧困戶的新希望,促進了鄉村振興。
去年以來,漢陰縣漢陽鎮堅持“鎮園聯盟、村社承載、貧困戶參與”發展模式,借助農業特色發展引領貧困戶脫貧,把藥材種植、黑魚養殖等特色產業轉化成脫貧攻堅中的一抹亮色,產業扶貧逐漸挑起了脫貧攻堅的“大梁”。
漢陽鎮筆架村的貧困戶高國翠平常在家待孩子,她就利用早上時間去茶園采摘茶葉,賣到村上茶廠,不到兩個月,收入3000元。和高國翠同樣的貧困戶賀黛秀,今年57歲,在家沒事,就來村茶廠務工,不到兩個月實現勞務增收2000元......
漢陽鎮筆架村現有500畝老茶園基地,以有償獎補形式鼓勵村民整理、修繕茶園,3月和4月已為村民采摘茶葉帶來3萬余元收入。
“國家投的錢比我們多,我們怕啥!”“配了股,咱就成了股民了,以后合作社賺錢了就能分紅,平時干活還給工錢,比撇下老婆娃娃出去打工強”。貧困戶張守武說。
原來,在2018年起,漢陽鎮就先后注冊成立“村社合一”體制的集體經濟組織15個,財政注入產業扶貧資金998萬元。根據合作社章程,按照讓利于民的原則,對注入資建立“集約經營、自主發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套牢”了管理者,樹立了社員辦好合作社的決心,激發了農戶加入合作社的信心。
在漢陽鎮,曾任過多屆鎮人大代表的長嶺村村民吳大平說:“隨著打工經濟的興起,我對農村因勞力短缺和家庭聯聯產承包對推進現代農業形成成的制約有著切身的體驗,認定農村以土地流轉、集約經營為主的現代農業改革勢在必行,現代人崇尚綠色健康,物以稀為貴,發展茶葉前景可觀”。
于是,他毅然將自己多年經營的積累作為投資,組建了漢陽靈寶富硒茶葉專業合作社,堅持嚴格按照合作社社章程進行專業化管理和工廠化運作。吸納全村86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其中貧困戶65戶,土地入股1128.8畝。從而形成整片、大塊土地,便于規模生產發展。徹底改變了以往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技術水平低、成本高,推廣新科技、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弱,往往茶賤傷農的問題。
截至目前,該鎮共注冊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57個,約1.2萬畝耕地全部入了社,實現了統一規劃、規模經營、分工分業集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