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永新
家住漢陰縣鐵佛寺鎮四合村5組的貧困戶蔣萬存,今年42歲。這幾年,他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努力發展肉牛養殖,依靠自己的雙手擺脫了貧困。
早些年,蔣萬存在外務工時,因為意外事故造成左手失去知覺,從此成為了殘疾人。2014年,蔣萬存被納入貧困戶。那時,家里只有他和80多歲的老父親,生活很不寬裕。
為補貼家用,蔣萬存拖著一只殘疾手臂,毅然到山西省呂梁市建筑工地務工。因為殘疾的緣故,蔣萬存只能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每個月僅掙到2000多塊錢。雖然省吃儉用,但除去日常生活開支,蔣萬存的一點工資也就所剩不多了。
閑暇的時候,蔣萬存就會到工地周圍轉轉。工地附近正好有一家大型養牛場,蔣萬存就去看別人怎么養牛,并請教如何飼養、如何管理等一些技術細節。蔣萬存想著,如果將來自己養牛,這些技術都可以用得上。
在山西務工期間,蔣萬存邂逅了甜蜜愛情。每天下班,蔣萬存都會固定去工地旁的一家餐館吃飯,在餐館里務工的當地人劉海燕看到蔣萬存生活比較節儉,為人比較誠實,就主動和他聊了起來。后來,劉海燕還主動到蔣萬存的家鄉,當看到四合村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時,再加上蔣萬存勤勞樸實和不服輸的韌勁,劉海燕決定和他組建家庭,一起努力,希望通過勤勞雙手過上好日子。
經過幾年奮力拼搏,2017年,蔣萬存和劉海燕用他們所有的積蓄在縣城買了一處小產權房,想把老父親接到城里住,讓老人家能過上好日子,安享晚年。然而就在2018年年初,老父親卻因病去世了,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蔣萬存措手不及。
父親的離世,讓蔣萬存傷心欲絕,內心受到了很大打擊。父親去世了,可是自己還要好好過下去,考慮到在外務工不是長久之計,蔣萬存決定自己創業。正好這時候村上開展“扶志+扶智”技能培訓,向村民介紹肉牛養殖技術,蔣萬存就趕緊報名參加了培訓,這也為蔣萬存創業指明了方向。
蔣萬存和妻子劉海燕決定回到家鄉一起發展肉牛養殖,經多次外出實地學習考察,蔣萬存最終確定創辦家庭農場。2018年3月,蔣萬存的家庭農場正式動工,4月建成完工。總面積約400平方米的養牛場,成為了蔣萬存發家致富的資本。
為積累更多的養牛經驗,蔣萬存還到縣里的幾家養牛場學習經驗,向縣里的技術專家請教養牛技術問題。除此之外,蔣萬存還依靠網絡學習一些養牛技術,這樣一來,蔣萬存養牛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蔣萬存自強自立的事跡感染了周圍的群眾,鎮上和村上決定幫他一把。2018年,村上為蔣萬存的家庭農場注入8萬元資產性收益資金,按照協議,蔣萬存年底將為村里的貧困戶分紅;鎮上也出資1萬元幫蔣萬存修通了垮塌的聯戶路,方便蔣萬存運送草料;供電部門還為蔣萬存家接通了動力電,蔣萬存的草料加工機械就可以正常使用,養牛就更方便了。
現在,蔣萬存的家庭農場已養牛21頭,林下養羊11只。面對困難,蔣萬存沒叫苦叫累,也沒有“等靠要”,而是和妻子劉海燕早起晩睡,在養牛場和地里辛勤勞作。2018年,蔣萬存順利實現了脫貧退出。
“蔣萬存雖然是殘疾人,但他自強自立,自己想辦法發展脫貧產業,這為村上其他貧困戶作了表率,這種精神值得鼓勵。”談到蔣萬存,四合村村主任張培永很是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