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以前,養殖的土雞、豬、羊只能在家口門賣,經常被壓價格,拿到城里賣,價錢高一點,但除去運費還是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好了,訂單協議一簽,有人上門來收,價格也很公道!”提起現在的銷售方式,漢陰縣城關鎮群眾很是滿意。
漢陰縣城關鎮新星村憑借氣候、生態等優勢,盛產土雞、山羊、肉牛、生豬、中草藥等農副業產品,且該村加工制作香腸、臘肉、桿桿酒等土特產已有百年歷史,但由于一直缺少宣傳手段和營銷途徑,大多農副業產品只能在村、鎮內銷,沒能走出深山。新星村遇到的銷售困境是城關鎮下轄幾個地處大山深處山村的縮影,如何讓缺乏市場競爭力的貧困群體獲得脫貧增收機會,曾經是擺在鎮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破解貧困群眾優質農副業特產賣不出去的問題,該鎮圍繞黨建引領扶貧民生工程,積極引進扶貧企業1+1定點幫扶,利用企業的市場優勢采取訂單生產、統一包裝,將當地特色農產品轉化成優質商品,走出了“山貨進城”的道路。同時,各黨支部與企業攜手制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脫貧計劃,確定特色產業和主導產品,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優質的品牌產品,讓貧困群眾與企業實現雙贏,打通了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
在推行黨建引領產業扶貧的道路上,該鎮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為幫扶企業、專業合作社以及貧困群眾提供溝通協商、監督指導、政策咨詢、培訓生產等“保姆式”服務。多家龍頭企業先后與轄區貧困村簽訂定點幫扶協議,通過“黨支部+幫扶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大力推進“綠色生產+訂單收購”,使幫扶企業和貧困群眾的利益緊緊綁在一起,走出了一條符合農村農副業生產經營的精準扶貧之路。
近年來,通過生產銷售模式的不斷升級改造,從群眾生產到企業訂單收購、銷售,已經形成一條完備的生產銷售流水線,黨組織聘請農業技術人員為貧困群眾提供種、養殖培訓,合作社為貧困群眾提供農副業生產的種子、育苗,企業將產品從農戶收購、分揀、稱重、包裝,打造成特色品牌商品,再統一配送到市、縣各餐飲店的消費人群。
養殖土雞的貧困群眾老劉感慨地說“現在只要收成了,打個電話給合作社,很快就會有車上門來收,而且都是當場付現金、不拖欠。所以我把養殖土雞的規模也擴大了,又增加了100只,今年就可以脫貧摘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