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組織由清華大學、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組成的調研團隊,圍繞“走進貧困村”主題在漢陰開展實地調研。副縣長孔德帥參加調研。
調研組采取翻閱村級臺賬檔案、召開專題座談會和入戶實地調研的方式,先后到該縣平梁鎮、雙河口鎮調研漢陰產業扶貧、村集體經濟發展、“321”基層社會治理、易地扶貧搬遷及“三社協同”等工作。
調研組認為,通過三天的深入調研,對漢陰脫貧攻堅工作有了全面的認識,收獲很多。漢陰縣探索推行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農村信用合作社“三社協同”改革,構建起了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實現了農戶、經營主體和基層供銷社的協同聯動、互利共贏。探索出的“鎮園產業聯盟”、“321”基層社會治理、產業扶貧“三個一”模式以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138”模式也都亮點紛呈,有效破解了脫貧產業發展、貧困群體增收和鄉村治理中所面臨的共性難題。同時,廣大幫扶干部,尤其是村“四支隊伍”積極為群眾脫貧致富想辦法、謀思路,把群眾當作自己的“娘家人”,扎實的工作作風令人敬佩。廣大貧困群眾辛勤勞動,大力發展各類產業,拓寬致富通道,這種精神和脫貧信心值得肯定。
在調研總結座談會上,該縣人社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扶貧局、農業園區服務中心等部門結合自身領域的扶貧工作做法、存在問題與調研組進行了交流。調研組認為漢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脫貧摘帽標準,工作成效顯著、基礎扎實,特別是許多創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值得調研組進一步研究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