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張欣欣)從漢陰縣城出發,驅車沿著漢中旅游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駛33公里,就到了漢陰縣觀音河鎮中坪村。
一路行來,通村主干道兩側綠茵茵、成片架著“T”字桿的獼猴桃園子煞是惹眼。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赴身黃土地,難以奔小康——這是農民的無奈,也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當地政府心尖上的頭等大事。
野生獼猴桃在該地區廣泛生長,是當地百姓就地采摘的主要野生果類,但因土壤肥力不足、自然災害影響大等原因,野生果大多品質不高,在當地賣不起價。
2017年,觀音河鎮政府經多方考察,并邀請陜西供銷福地牧業有限公司獼猴桃種植技術團隊多次進行實地調研,決定因地制宜,依托中坪村土質肥沃、有機質豐富、氣候環境適宜的先天優勢,按照“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循環化”的發展要求,以“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規模試種獼猴桃200畝。
農業產業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該項產業落地后,許多農戶一方面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發展產業,一方面又擔心萬一產業不成,投入的土地和收入都將“打水漂”。
為打消農民顧慮,觀音河鎮政府一方面與陜西福地牧業有限公司簽訂了生產銷售合作協議,即由群眾提供土地,公司提供優質獼猴桃種苗和全程技術跟蹤服務,合作社投入產業基礎建設發展資金,待掛果后,由公司實行產品保底價統一回收,進行銷售;另一方面,采取“以短養長”的方式,套種金絲皇菊、黑黃豆等矮株作物,發展林下黑羽烏雞養殖3000只,黑土豬養殖500頭,有效彌補了長期產業空檔。
雙管齊下,多方合作,既有效幫助農戶實現持續增收,充分激發農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同時還促進了公司效益增長,實現了三方效益最大化。
“原來的野生果子都長不大,大多最后都是自己吃了!現在經過老楊這么一講,我們掰尖兒掐芽兒薅草,苗子養分足了,越長越好了!”正在地里跟群眾一起聽技術員老楊實地講課的中坪村永豐農業合作社負責人,也是中坪村獼猴桃種植協會會長的丁仕勇說道。
為保證種苗成活率,提高產業質量,該鎮一方面多方借鑒,組織群眾代表赴西安周至縣、嵐皋縣、平利縣考察學習栽培技術,聘請技術員,大力培養“土專家”;一方面也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地栽植的“起壟栽培”法,大大提升了種苗成活率,增強了群眾產業發展的信心。
2018年中坪村新增獼猴桃種植面積150畝,核心園區面積約400畝,由村集體合作社出資,全部采取山地“T”字型架桿,套種矮株作物,長勢良好,一片生機盎然。
家住觀音河鎮義興村的劉美全,算是跟著中坪村一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9年,他家的園子開始掛果了。
“開始干部動員我種的時候,我心里還在打鼓!”他不好意思的笑道,“現在一看啊,還真是一項可以致富的產業!”
看著滿園子綠蔭成片,碩果累累,劉美全不自覺喜笑顏開——除去成本,按照合同收購價粗略計算,他家園子的果子今年至少可以賣到3萬塊!
2019年6月,借力“三個一”產業發展模式推行,中坪村獼猴桃產業合作社正式成立。
拿著股權證“紅本本”的貧困戶楊正東激動地無以言表:“我老漢一個人的人,活了這六七十歲,老都老了,卻遇上了黨的好政策!不光從溝里搬到了路邊的安置點,住上了安全房子,還能用這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成為股東來分紅!”
類似楊正東這樣無依無靠、年老體弱的貧困戶在中坪還有很多,眼看著別人發展產業增收,自己還守著幾畝地過日子,脫貧增收難度大。鎮村經多方考量,并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討論通過,決定以中坪村獼猴桃合作社的名義在中坪七、八、九組的流轉坡地300余畝,進行“坡改梯”,緊抓政策機遇,打造千畝高品質、標準化獼猴桃產業園,將該村所有低能弱能貧困戶及想發展產業的農戶全部納入到產業發展的大軍中來,實行統一入股、統一分紅,將受益面擴展到最大化,實現產業全覆蓋。到明年,中坪村的預計產量將達到5、6萬斤,人均增收3000元,其中能帶動貧困戶50戶。
中坪村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正在觀音河鎮全面推廣,該鎮以獼猴桃產業為主導,花椒、魔芋、辣椒等產業為輔,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品”,逐步探索出一條生態有效的產業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