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凌功
“天氣太干了,獼猴桃必須要澆水”“剪枝要注意......”在漢陰縣鐵佛寺鎮合一村獼猴桃產業園里,縣獼猴桃工作站特聘技術員、合一村獼猴桃栽植技術指導馬少軍正在通過微信小視頻進行獼猴桃管護知識培訓。
鐵佛寺鎮有貧困村7個,貧困人口超過6000人,貧困發生率超過40%。要想實現貧困人口高質量穩定脫貧,必須抓住產業和技能培訓這個“牛鼻子”,破除貧困群眾“等靠要”的依賴性,激發內生動力,增強致富能力。因此該鎮迅速調整產業技能培訓方式,在田間地頭推行“一線教學”“微信教學”,做到疫情防控和農業技能培訓兩不誤。
服務到戶,精準到人。全鎮選聘產業指導員28人(其中具有技術職稱3人、本地實用技術人才25人),根據不同產業類型和技術需要,結合時令時節,科學編制全鎮產業扶貧技術培訓計劃,組建服務團隊,把培訓資源“沉下去”、培訓項目“送上門”。
為了發展特色產業,該鎮組織鎮村干部和能人大戶300余人次先后外出學習水產養殖、獼猴桃種植、花椒種植、香椿種植、蠶桑養種養殖技術10余次,還主動印制產業脫貧技術服務明白卡2000余份,編印種植、養殖技術服務資料1000余份,開展技術服務200人次。
該鎮還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發展模式,緊扣生豬、獼猴桃、香椿、花椒等產業和廚師、家政等10多個市場需求量大的行業,逐戶摸排貧困戶基本情況、就業意愿和培訓需求,建立貧困群眾培訓需求臺賬,確立種養殖、勞務技能培訓項目10余個。同時,整合人社、農業實用技術、電商等各類培訓資源,把簡單的農業產業技術培訓逐漸向三產技能培訓延伸,做到培訓內容更接地氣、更貼合實際需求。截至目前,全鎮共發展特色種植產業5000畝,百頭以上養豬場4個,20頭以上養牛場3個,建成電商服務站10個,實現網上產品銷售400萬元。
近日,在合一村利民專業合作社的天麻種植基地里,工人們分揀、裝箱,一片熱鬧的景象。“每斤天麻可以賣80元左右,預計年收入能有20萬元。”查海家難掩內心的喜悅。
今年剛滿30歲的查海家是鐵佛寺鎮合一村民,以前常年在廣東、浙江等地輾轉務工。在一次農業種植養殖產業發展交流會上,聽到專家介紹,秦嶺南麓地質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合種植天麻等中草藥,于是就萌生了在合一村發展中草藥產業種植的念頭。鎮村知道他想回家種植天麻的想法后,一方面鼓勵他外出到湖北種植學習技術,另一方面,邀請縣鎮專家幫助他做園區規劃、品種篩選等。2018年,查海家成立利民專業合作社,把種植規模擴大到了150畝。
近年來,該鎮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群團助力”模式,精確制定培訓計劃,精準開展就業培訓,精心問效培訓成效,精細保障培訓經費,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順利培育新增市場經營主體近150家。為了保證培訓有較強的針對性,該鎮充分利用婦聯、工會、共青團等組織,針對重點人群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宣傳就業創業政策、培訓職業技能,截至目前,今年開展針對婦女、青年專業技能培訓5場次,受益群眾達到500人。
通過組織農村貧困勞動力、未就業的殘疾人參加各類培訓,掀起了“人人學技能、戶戶爭創收”的濃厚氛圍。該鎮共組織開展貧困戶技能培訓5000人次,培育創業能人20人,帶動就業500余人,引導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800人,走出了一條服務群眾,助力脫貧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