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凌功
7月,走進漢陰縣北部山區鐵佛寺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四合安置小區,一排排現代化樓房整齊劃一,干凈整潔的瀝青路面縱橫交錯,老人們三三兩兩閑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孩子們在小區前的廣場上,盡情奔跑嬉鬧,幸福洋溢在每一名搬遷群眾的臉上……
在脫貧攻堅期間,為了讓搬遷群眾能夠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該鎮堅持黨建引領,強力推進四合、龍泉兩個安置小區為主體的新組建集鎮社區黨建工作,帶領572戶1000余名搬遷群眾在新家園過上了新生活。
當好搬遷群眾的“主心骨”
近年來,漢陰在全縣移民搬遷社區實施了“138”后續扶持模式,即建強1個黨組織,建好社區居委會等3個組織,建成便民服務等8個中心,切實解決好搬遷群眾后續的生產、生活問題。鐵佛寺鎮將位于集鎮的四合安置小區、龍泉小區2個移民搬遷社區和原屬于四合村的2個村民小組單獨組建成立了集鎮社區黨支部,并由鎮黨委選派黨建指導員1人,形成了“黨支部建在社區、黨員作用在樓棟”的組織建構,基本實現了生活融入城鎮、增收致富融入城鎮的目標。
“搬遷小區的群眾來源于全鎮10個村,并且有很多都外出務工,支部成立初期,基本情況很難掌握。為了便于黨員管理,實現黨員離家不離組織,我們一方面挨家挨戶走訪,另一外面與原黨支部積極溝通交流,全面排查、摸清底數,建立了黨員臺賬,共轉接黨員關系43人,通過選舉產生黨支部委員5名。”集鎮社區黨支部書記鄭安元說。
除了讓黨員找組織,該鎮同時也完成了給組織配好陣地。在四合安置小區,新建了200平方米的黨員活動場所,配齊了辦公設備,設立了便民服務機構,還針對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結合“321”基層治理模式,健全完善了樓長管理模式,為持續服務好后續群眾服務工作打下了組織基礎。
當好搬遷群眾的“服務員”
為讓來搬遷戶相互融入生活,鐵佛寺鎮抽調黨政辦、社保站等7個站(辦)所業務骨干成立了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領導小組,推動衛生、民政等系統將服務資源下沉到最基層,切實當好搬遷群眾的“服務員”。
銅錢村村民歐輝平是四合安置小區的搬遷群眾,2018年入住安置點后,每次辦證、蓋章還需要回到距離四合安置小區28公里的銅錢村辦理,來回一趟需要兩三個小時,十分不方便。
“在我們小區與歐輝平類似的群眾不在少數,這種兩頭跑的不便,讓群眾心里產生了不少怨氣,甚至少數群眾還出現了回遷的現象。”集鎮社區黨支部書記鄭安元說,去年7月,社區黨支部的成立,讓黨員們的作用發揮了起來,群眾有困難,不出社區就能解決。
據了解,集鎮社區黨支部成立后,43名黨員組成了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幫扶的“三送”服務,并推出了黨支部交辦、社區上門的流程,把以前群眾找政策、找服務,變成黨支部、社區上門送政策、送服務。
當好搬遷群眾的“調解員”
四合安置小區容納了來自全鎮各村的貧困群眾294戶1234人,人口規模較大、居民情況較為復雜,如何滿足群眾需求,化解鄰里矛盾,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成為這里亟待解決的難題。
“易地搬遷群眾來自四面八方,加強社區建設尤為重要。社區黨支部成立后,我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321’基層治理模式作用,按照‘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將社區劃分為27個片區,選舉網格長27名。同時,選舉產生54名居民代表和10名樓長,初步建立起社區自治組織。”該社區黨支部書記鄭安元告訴筆者。
為了使搬遷群眾盡快實現村民向居民的轉變,在社區黨支部的組織下,相繼成立了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廣場舞社團、花鼓戲社團等民間組織,有效保障錄入重點群體合法權益,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讓社區形成了自強自立、團結友善、互幫互助的良好道德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