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偉
近年來,漢陰縣在推進易地搬遷社區后續扶持工作中,推行以黨支部為引領,“三大載體”助推、“八個中心”融合的“138”聯系服務群眾機制,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鎮生活。
高擎“一面旗幟”,為搬遷社區發展領跑
“黨支部就是咱搬遷群眾的家,發展中有啥問題,都可以隨時來找支部、找黨員為大家排憂解難!”在漢陽鎮集鎮搬遷社區居民代表大會上,該社區黨支部書記胡德應的一席話,讓參會的搬遷群眾代表在炎炎夏日里倍感舒心。
社區大發展,關鍵在支部。為奮力寫好易地搬遷社區“后半篇”文章,該縣將組建搬遷社區黨組織作為“后半篇”文章的起筆,通過縣級統籌、鎮級摸排、社區自查“三方聯動”,摸排易地搬遷社區黨員168名,在符合條件的社區組建黨組織15個,黨的旗幟穩穩屹立在搬遷社區之中。
連日來,在雙河口鎮龍埡村易地搬遷社區,社區黨小組組長李詩民帶領搬遷群眾在西瓜大棚里忙得不亦樂乎,當地搬遷群眾正在采摘成熟果實,由黨小組負責聯系運往商超售賣,幫助群眾盡享“搬遷紅利”。
搭建“三個載體”,為搬遷群眾脫貧搭臺
為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提升搬遷幸福感,社區黨組織積極搭建群眾自治載體、就業載體和產業載體,有效拓展搬遷群眾發展舞臺。
在蒲溪鎮溪畔社區,60%以上的住戶來自不同村鎮,管控對象多、情況復雜,該社區黨支部緊盯問題,積極組建群眾自治組織、物業公司和民間協會組織,逐樓、逐單元明確樓長、網格員,將黨支部管理服務工作細化到樓宇住戶,廣場舞跳起來、環境衛生凈起來,群眾的搬遷生活也變得愈加精彩起來。
樂業才能安居。搬遷至紫云南郡社區的貧困戶羅云夫妻兩人,周內在社區工廠從事電子配件裝配工作,周末便到配套的蔬菜大棚務工,家庭月增收能夠達到3500余元。“搬遷后,在自家門口也能奔小康!”面對如今的生活,羅云滿足地說。
目前,該縣采用縣級招商、支部牽線、企業搭臺、群眾唱戲的方式,在全縣搬遷社區建設社區工廠和扶貧車間超過50余家,帶動2200余名貧困群眾圓了家門口的“致富夢”。同時配套建設農業園區,發展茶葉、蔬菜、獼猴桃等種植8000余畝,以直接參與型、反租倒包型、委托代管型等多種方式,帶動易地扶貧搬遷戶3700余戶,將貧困群眾緊緊嵌入產業鏈中。
建設“八個中心”,為搬遷生活解憂破難
“我識字不多,最擔心的還是孩子教育,報名托管中心后,孩子進步很大,我干起事來也比以前更有信心了!”搬遷社區配套建設的“八個中心”之一的兒童托管中心,切實解決了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居民胡濤的煩惱。
為有效解決搬遷群眾融入難的問題,該縣統籌人社、民政、教育、衛生等各類政策資源,在全縣20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投資建設便民服務、物業管理、平價購物、老年照料、兒童輔導、文體活動、矛盾調解、紅白喜事等“八個中心”,讓搬遷群眾足不出“院”,便可享受全方位服務。
同時,由社區黨組織牽頭,實行專人負責“八個中心”的日常運營、投訴受理、質量提升等工作,定期反饋運維狀況和群眾評價,實現“運營—管理—反饋—提升”的良性循環,讓服務對象的聲音聽得見、落得實,真正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讓搬遷后生活增添更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