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永新
據漢陰縣扶貧互助資金協會負責人喬波介紹,截至目前,該縣共計成立縣級總會1個,村級協會87個,實現77個貧困村全覆蓋。互助資金總量達5274.82萬元,其中農戶繳納互助金517.41萬元,入會貧困戶1萬余戶,發放借款3018.06萬元,占資金總量的57.22%。累計扶持農戶5703戶,帶動戶均增收5000余元。村級互助資金協會,成為貧困戶身邊的“草根銀行”。
6月29日正午,在漢陰縣鐵佛寺鎮雙喜村村民蔣達軍的養豬場里,十幾頭豬正在酣然沉睡。
“豬天天都要吃,少一頓都不行,所以豬場每天飼料的開銷很大,幸虧有互助資金協會。”
2016年,蔣達軍建成養豬場,一直堅持規模化養殖。蔣達軍每年少則養十幾頭,多則養60多頭豬,日常飼料錢開支巨大,資金不夠。他也想過銀行貸款,但銀行貸款不僅手續繁瑣,利息還比較高。關鍵周期長,家里的豬餓不了那么長時間。因此每當缺少錢買飼料時,作為村互助資金協會會員的蔣達軍就到協會申請貸款,聯保小組對其貸款事宜立即進行會商,查證具體情況,僅十來分鐘就通過漢陰縣開發的全縣互助資金管理系統,足不出村就在線辦完相關申請手續。
經該縣總會審核同意,并經村協會公示三天之后,蔣達軍從村協會領到了現金支票,到鎮上的農商銀行領取2萬元,這是初級藍卡會員最高貸款額度。1年后還款時,蔣達軍支付的利息只有1440元,比銀行低不少。
“有了充足的資金買飼料,我養的豬長得膘肥體壯,目前2頭母豬正在繁育,另外4頭母豬即將配種,到下半年存欄量再怎么也在70頭以上。”看著自己養的豬,蔣達軍說。
在雙喜村,除了蔣達軍之外,還有很多村民因互助資金協會貸款獲益。據村協會會計汪厚萍介紹,自2017年8月成立互助資金協會以來,雙喜村互助資金總量已達60多萬元,目前已累計發放貸款82筆130余萬元,支持群眾發展天麻種植120余畝,家庭養羊100余只、豬100多頭、牛35頭,以及一大批特色種養殖業,壯大了村里的扶貧產業規模,互助資金協會因此成了群眾發展扶貧產業的“及時雨”。
不僅是扶貧產業發展,群眾自主創業出現資金缺口時,也可以向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申請貸款。在漩渦鎮上七村3組,34歲的村民楊德富以前在外地開了4年多的小吃店。
后來因為要照顧家庭,楊德富決定去西安市區開辦個小吃攤點,但因為近期缺少資金,計劃受阻。在上七村村干部的幫助指導下,楊德富6月初回到村里,在村互助資金協會貸款2萬元,解決了資金缺口問題。
有了資金支持,楊德富的小吃攤點目前正在積極籌備中,不久就能實現正常營業。因為這幾天很忙,楊德富的妻子也力所能及地幫他做一些事情。“我要趁著年輕,家里負擔還不重,爭取把小吃攤生意做好,創造更好的生活。”談及未來,有了妻子的大力支持,楊德富充滿信心。
當發展扶貧產業或是自主創業需要更多資金支持時,群眾可以通過還款信譽、提高入會會費金額,將自己的“藍卡”初級會員升級成“綠卡”中級會員,或是級別更高的“金卡”高級會員。“綠卡”可以申請2至3萬元借款,“金卡”可直接申請5萬元以內借款。
在平梁鎮太行村太康產業合作社,負責人蔡清這幾年帶領村里的貧困群眾大力發展苦瓜等時令蔬菜種植,并將蔬菜加工成干菜,利用線上加線下的營銷方式銷售,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助了一臂之力。
去年11月,蔡清決定把天麻的種植面積從2畝左右擴大到6畝以上,但當時還缺少3萬元資金。因為是綠卡會員,蔡清向村互助資金協會申請了3萬元貸款,及時彌補了資金缺口。僅去年天麻種植季,蔡清就雇村里的貧困戶10余人務工,發放工資共計5萬余元,其中領取工資最多的一人超過7000元。
這幾年,太康產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取酬、訂單收購等方式直接帶動貧困戶51戶163人增收,成為村里扶貧產業發展的主心骨。39歲的貧困戶唐文康去年在合作社領取務工工資5000多元,家里種植的蔬菜、牲畜等農副產品也可以賣給合作社,僅去年臘月出售給合作社的兩頭豬賣了8000多元。
為保持互助資金協會入會會員穩定,并持續增加互助資金總量,漢陰縣自2019年以來推行1:1配股制度,即在群眾入會會費的基礎上等額配股,按年給群眾發放產業分紅,以此激勵群眾積極加入互助資金協會。
在觀音河鎮合心村一組,60歲的貧困戶徐加應于6月1日正式加入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當時他繳納入會費1800元,按照貧困戶每戶贈股200元的原則,協會為徐加應配股2000元,來年徐加應計算產業分紅的資金總量就是4000元。
成為互助資金協會會員后,徐加應就想著發展點產業,目前他在家里已經養了60多只雞。6月30日,徐加應從協會貸款2萬元,打算將年久失修的豬圈重新收拾一下,計劃多養兩頭豬,把家庭養殖業干得紅紅火火。
“我今后就不出門打工了,年齡大了還是在家好些。”自去年5月份回來以后,徐加應就做好了在家里發展扶貧產業的準備。
近年來,為有效利用扶貧資金,實現由“一次投入、一次使用”向“一次投入、永續使用、滾動發展”的轉變,漢陰縣堅持把扶貧互助資金作為小額扶貧貸款的有益補充,解決群眾產業發展、自主創業借款難題的重要途徑。
同時,漢陰縣建立互助資金縣級總會,統籌全縣互助資金協會運行工作。開發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管理系統,減少群眾辦事往返跑路帶來的麻煩;借助藍、綠、金三卡授信,滿足群眾發展產業、自主創業等不同資金量的需求。夯實縣、鎮、村三級監管責任,確保互助資金協會的有序運行;推行1:1配股,既穩定了入會會員數量,又壯大了互助資金規模,走出了一條扶貧互助資金管理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