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凌功
入股有分紅、勞務有工資、反租倒包有收入。2019年,依托漢陰縣“三個一”產業扶貧模式,漢陰縣鐵佛寺鎮四合村建起了永發蠶桑專業合作社。依靠在四合永發蠶桑專業合作社建起的現代蠶桑園區里務工,付世貴和妻子年務工工資達2萬元,加上反租倒包管護桑園6畝,每年他和老伴兩個人可實現收入3萬元。目前,全村3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因蠶桑走向小康之路。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全鎮10個行政村以摘帽退出為新起點,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的治本之策,持續實施“黨支部+職業經理人+合作社+貧困戶”工程,通過“三個一”產業扶貧和黨建“三聯”,即支部聯創、資源聯享、產業聯建共建模式,將貧困戶群眾嵌入產業鏈條,強化主體帶貧,確保貧困戶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產業聯建壯大集體經濟
“今年養了20頭牛,已經出售了4頭,后面還計劃繼續出售幾頭,預計今年毛收入能夠達到10萬元。”四合村殘疾人脫貧戶蔣萬純說。
2017年以來,蔣萬純發展養殖產業,全家2018年就脫了貧。2019年,他在養20頭牛的同時,還種植了10畝拐棗、6畝玉米,年收入達到10萬余元。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5戶貧困戶在他的農場務工,每家每年增收近1萬元。
四合村共有901戶28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12戶1254人。雖然位于集鎮所在地,但受氣候和地理條件影響,全村產業單一、村集體經濟薄弱。
2017年,該村樹立“壯大集體經濟、大戶帶頭、種養結合”產業發展思路。2019年,在原有產業發展思路的基礎上,該村搶抓“三個一”產業扶貧有利契機,以“黨支部+X+職業經理人+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為主導,新成立四合村永發蠶桑專業合作社,先后建起桑園400畝,花椒和拐棗園120畝,并且創新合作社運行模式,在村“三委”班子成員中選聘職業經理人專門負責合作社運行,實現產業發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2020年,四合村永發專業合作社首次成功試養殖蠶20張/只,收入達20萬元,收益1萬余元,村集體經濟首次獲得收益。如今,全村除了五保戶和失能戶,基本上實現了產業全覆蓋。”四合村黨支部書記粟澤興說。
四合村的變化只是該鎮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鐵佛寺鎮把產業扶貧作為拔窮根的治本之策,先后組織26名技術指導員和產業合作社、能人大戶結對幫扶,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圍繞1158產業扶貧工程,把全鎮劃分為4個片區實施產業聯建,大力發展蠶桑、獼猴桃、香椿、花椒四大產業,通過實現技術共享、園區聯建,因地制宜做強“四千”連片產業集群。截至目前,全鎮養殖產業漸成規模,發展特色種植5000畝。
蘇陜協作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今年5月,鐵佛寺鎮南大門集中村7000只大閘蟹苗被投放到20畝池塘中進行喂養。
據集中村黨支部書記唐家民介紹,2019年以來,集中村前往江蘇省進行了考察交流,并引進了江蘇企業來村養殖大閘蟹,僅去年一年收入達到了10萬元。
蘇陜扶貧協作不僅壯大了一批產業、建成了一批園區,而且增強了受援地的“造血”功能和內生發展動力。江蘇籍企業家創辦的拓安毛絨玩具廠落戶集鎮社區社區工廠,蘇陜協作項目李家灣橋橫跨中河打通了李莊和集中兩村運輸線……
延伸扶貧產業鏈,必須要解決生產環節之后的加工、銷售等難題。在集中村,一座花椒烘干房正在規劃建設的日程中;在合一村,一座獼猴桃園區配套設施氣調庫正在抓緊建設……
近年來,鐵佛寺鎮把突出合作社帶動作用作為產業扶貧關鍵舉措,通過反租倒包、劃地到戶等模式,把全鎮2000余名貧困戶嵌入產業鏈,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
今年,該鎮嚴格落實漢陰縣出臺的應對疫情產業發展“三十條”,支持能人大戶和一般貧戶發展適生產業,鼓勵家庭農產持續做大做強,借助淘寶電商平臺推動優質農副產品線上銷售,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同時,該鎮還將深化對接江蘇企業,多元發展訂單農業和訂單勞務輸出。
資源共享促推產業延伸
借助外力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該鎮還積極組織爭取各級幫扶部門力量合力參與扶貧產業。
陜煤集團自2014年幫扶鐵佛寺鎮以來,先后投資100余萬元幫助銅錢、集中等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在此基礎之上,還積極通過訂單采購農副產品帶動所聯村產業發展。面對陜煤集團每年數十萬元訂單,銅錢和集中并沒藏私,根據本村產業發展實際,將相應訂單分配鄉鄰村,實現一份訂單合力完成。
產業興,則百姓富。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持續發揮社會力量共同助力扶貧產業,不斷壯大經濟主體,將貧困戶牢牢嵌在產業鏈上,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