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黃維)今年以來,澗池鎮在全鎮深入開展了“弘揚愛國奮斗、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大批鎮村干部奮戰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積極實施脫貧攻堅“八個一批”幫扶,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措施。在靠園、靠路、靠鎮、靠城的地段建設了全縣規模最大的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大旗在南郡社區高高飄揚。
在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漢陰“138模式”中建功立業。在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一班人的領導下,大力推廣易地扶貧搬遷“建強一個支部、建好三大載體、建設八個中心”的“138”后期扶持工作方法。系統性建強干部隊伍,實現了易地搬遷社區黨的組織、黨的工作全覆蓋。建好社區居委會服務載體、社區工廠就業載體、農業園區增收載體,實現安置點的有序運行。圍繞滿足搬遷群眾入住后的各種服務需求,統籌人社、民政、教育、衛生等各類政策資源,加快推進“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平價購物中心、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托管中心、民事矛盾調解中心、文體活動服務中心、紅白理事服務中心”建設。涵蓋了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妥善安排搬遷群眾的后續發展和管理服務問題。
在社區產業扶貧中建功立業。在搬遷社區大力推廣“加入一個組織、發展一項產業、獎補一筆資金”的“三個一”產業扶貧模式,組織動員搬遷貧困戶將3000元實際入住后續扶持獎勵資金和5000元的扶貧產業獎補資金,入股參與到安置社區特色農業產業合作社。通過轉移就業、自主創業、開發公益性崗位、農業就業等方式,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搬遷群眾均實現就業覆蓋。綜合利用蘇陜協作資金、易地扶貧搬遷結余資金、舊宅騰退土地增減掛鉤交易指標資金、就業創業基金和財政扶貧項目統籌資金等,招商引進萬順興電子有限公司、藤發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藝藤家具有限公司等社區工廠,發展毛絨玩具、電子電器、藤編等產業,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立足交通和地理優勢,在緊鄰南郡社區的紫云、中營、沙壩、樅嶺等七個村規劃建設了2200畝富硒大棚蔬菜產業園。從而把搬遷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發展鏈中,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帶動700戶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8月中旬,中央電視臺10套《味道》欄目組拍攝漢陰美食,南郡社區火龍果種植基地良好的拍攝環境,受到央視記者一行的高度贊譽。
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建功立業。社區成立了鑼鼓隊、秧歌隊、舞蹈隊,舉辦春節聯歡活動、“文化點亮家園”等文化娛樂活動,社區業余文化生活紅火熱鬧。社區大力開展以“誠孝儉勤和”為主的新民風建設;加大公益廣告宣傳;開展道德講堂活動;通過每季度2次的道德評議活動,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優秀樓長、優秀黨員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南郡社區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組織志愿者開展為老年人免費義診、義務理發、對留守兒童進行課外輔導等活動。最值得稱贊的還是社區矛盾調解中心,要是遇到什么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都有人上門進行調解。
正確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在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中,涌現出南郡社區支書張紅霞、南郡社區藤藝廠負責人劉濤、南郡社區生產發展部負責人陳興松、藤發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德軍等優秀人才。在他們的組織帶動下,南郡社區已安置易地搬遷群眾691戶2685人,其中本鎮搬遷安置311戶1213人,其他9個鎮搬遷安置380戶1472人,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