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陳和鋒 鄧亞萍) “看這是我剛用空飲料瓶、香煙頭、廢電池兌換的洗衣粉、洗潔精、衛生紙……”,觀音河鎮垃圾分類回收置換驛站水田村站點前人頭攢動,剛兌換完物品的宋大姐難掩心中喜悅,不斷地對前來兌換的村民述說著戰果。
近年來,觀音河鎮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機制,積極探索“政府+企業+X”的運行模式,巧妙地將人居環境整治、垃圾清運保潔和分類回收置換三者相結合,在全鎮掀起垃圾分類回收熱潮,水田村垃圾回收置換驛站只是一個小的縮影。
“早在2018年5月,我們鎮上就堅持“政府搭臺、社會組織唱戲、群眾參與”的模式,聯合漢陰縣博元公益率先在我鎮合心村建立了全鎮首個垃圾分類回收置換驛站,當時垃圾分類對于村民來說還比較陌生,主要服務的對象集中在全鎮40名保潔員。通過近幾年的不斷宣傳引導和增加置換驛站點位,全鎮垃圾分類回收置換率大幅提升,群眾的環保意識也是明顯提高,目前全鎮垃圾分類回收置換驛站已建成3個,計劃再建4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觀音河鎮公共事務站站長接受采訪時說到。
觀音河鎮作為漢陰縣重要水源地,怎么守護好這一湖清水,如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的數量,提升全民環保意識,改善鎮域生態環境質量,這是該鎮一直以來考慮的頭等大事。2019年以來,觀音河鎮借力人居環境整治東風,爭取環境整治資金200余萬元,在觀音河村、合心村、進步村、水田村四個村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共配發垃圾分類垃圾桶1370個,修建垃圾分類亭25個,發放垃圾回收宣傳冊5000余份,帶動周邊群眾880余戶,實現了垃圾分類從點到面的轉變,預計到2022年底,全鎮7個行政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將全部完成,垃圾分類回收全覆蓋格局將基本形成,真正的將垃圾分類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