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欣欣
觀音河鎮位于漢陰縣城北部山區,下轄7個行政村,境內觀音河與兩岸山麓形成了“兩山夾一川”的地貌特征,全市第二大水庫觀音河水庫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其中,森林覆蓋率高達65%,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常棲期間,生態環境優良,山水秀麗,風景怡人。
2017年以來,該鎮打破傳統單一化產業格局,從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角度出發,因地制宜,以市場為導向,借力獼猴桃產業“東擴南移”戰略,確立了以發展獼猴桃為主導,蠶桑、中藥材、林下特色養殖為輔的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贏”的立體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產業全覆蓋,為群眾脫貧增收、鄉村振興、建設生態經濟強鎮夯實基礎。
全民參與 促進產業規模化
為切實做好產業扶貧工作,漢陰縣制定出臺了產業扶貧“三個一”模式,即加入一個產業專業合作社、發展一項長效特色產業、扶持一筆產業獎補資金,進一步解決了產業發展在資金、組織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加入合作社,領個‘紅本本’,我們也是股東了!”中坪村六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慶知拿著村集體合作社發給他的股權證,高興地對身旁老母親說道。
“祖祖輩輩都是農民,除了會種莊稼,也沒啥其他的手藝。但每年就靠地里種的這些玉米、洋芋、紅苕,也只能讓家里人不餓肚子……”父母年邁,自己患有糖尿病,王慶知一家的生活狀況并不樂觀。如今才四十歲出頭,王慶知希望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當前的貧困現狀,于是2018年他將自家的1畝田種上了獼猴桃。
“我鎮產業基礎薄弱,群眾普遍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如果單靠‘三個一’合作社,就解決不了產業上規模的問題。所以,在產業發展前期,我們采取先廣泛發動農戶來種植,由合作社建標準園子為示范,來‘做給群眾看’,然后通過技術指導、政策宣傳來‘帶著群眾干’,等第一批果子成熟之后,政府出面聯系商家,按照協議價進行收購‘幫著群眾銷’,最終實現‘產贏共發展’。”該鎮人大主席楊松說到。
要擴大規模,當前主要是解決種苗和架桿這一實際問題。為此,該鎮用活扶貧項目資金,扶持農戶入股村集體合作社,然后充分發揮村集體合作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向企業購買種苗,有效解決了各村產業園建園、架桿的問題。
統一標準 產業走向規范化
“這邊的枝得剪一剪了!這里不能長得太多,果樹初期要讓它先長主干,就像小孩子長身體,主干營養不好、長不好,將來影響果子質量。”在該鎮水田村獼猴桃標準示范園,技術員楊旭民清早便在田間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
楊旭民是陜西佰瑞獼猴桃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受聘于觀音河鎮的獼猴桃專業技術指導員,到鎮上進行“駐村蹲點”式技術指導服務已有兩年多,鎮村干部和農戶都親切稱呼他“老楊”。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全鎮各村的獼猴桃產業地里進行實地技術指導,不定期開展技術培訓。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發展產業也是一樣。雖然大家種的都是獼猴桃,但是如果沒有專業的技術指導,‘標尺’沒有拉到一樣,全憑農戶自己來摸索,一是成活率會有問題,造成資源浪費,二是果品質量達不到收購標準,賣不起價。”該鎮鎮長李志鵬解釋道。“我們的產業目標是發展‘生態獼猴桃’,要把這張名片打出去,從種苗下地到果品成熟,就一定要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實行,保證各村種植出來的都是純綠色生態、品質優良的果品。”
為促進產業規范化發展,該鎮一是利用集中開大會、分散院落會的有利時機,對群眾進行產業技術培訓,大力推廣綠色生態的獼猴桃種植技術,二是采取統一、標準化建園,鎮村都由專人負責園區規劃建設,確保從翻整土地、起壟掏溝、種苗下地、栽桿架線等一系列過程都嚴格按照規范化產業園建設標準實行,創建示范樣板,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園、精細化管理、信息化服務,建成高標準現代化產業園區。
品牌意識 產業發展市場化
“先有買家再發展。”為降低市場風險,觀音河鎮政府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與陜西供銷福地牧業有限公司、陜西佰瑞獼猴桃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簽訂購銷協議,按照“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循環化”的發展要求,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由群眾提供土地,公司提供優質種苗和全程技術跟蹤服務,村集體合作社投入產業發展資金進行園區建設、管護,公司進行產品統一保底價回收、統一銷售,收益由農戶、合作社、公司按照“1:2:7”的比例分紅,有效實現農戶收入增收、集體經濟壯大、公司效益增長。
嚴把質量關,樹立品牌理念,做好品牌宣傳,也是占領市場一席之地的重要一步。從產業起步發展時,該鎮就將果品質量放在首要位置。
“俗話說‘好女不愁嫁’,只要果子品質好,就不愁賣不出去。”參加完今年“農民豐收節”,并榮獲全市首屆“獼猴桃品鑒大會”銀獎的儲成保自豪的說。今年老儲的8分地獼猴桃,賣了1000斤優質果子,讓他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
轉變觀念 產業穩步生態化
觀音河鎮一方面致力于保護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一方面始終堅持生態循環發展理念,全力打造“生態獼猴桃小鎮”。
“干部天天叮囑,不能濫用農藥和化肥,盡量用農家肥,從前不理解,現在也明白他們的苦心了!”家住義興村的劉美全和媳婦一邊忙著在地里除草,一邊笑道。
為發展“生態獼猴桃”產業,幫助群眾徹底轉變思想觀念,該鎮各村廣泛動員農戶堅決杜絕濫用農藥和化肥,對擬種植的土地,先檢測農藥殘留、有機質等,積極引導農戶修建小型漚肥池,種高丹草以及用秸稈、樹葉等來漚肥,增加益生菌,培養地力和肥力,要求指標達標一塊地、種植一塊地。不僅達到了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要求,還合理利用了部分生產生活垃圾,有效減輕農村面源污染,一舉多得。
“下一步,我鎮計劃在本鎮集中建立育苗基地,大力培養本土技術人才,解決種苗、種植技術等對企業的依賴程度較高、成本大的問題。著眼產業長遠規劃與‘生態獼猴桃小鎮’建設目標繼續探索,全力推進產業扶貧鞏固提升工程,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有效鞏固脫貧成果。”觀音河鎮黨委書記李揚說。
目前,該鎮已發展獼猴桃2100畝,通過土地流轉、帶資入社、反租倒包、園區務工等多種方式,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將527戶農戶牢牢嵌入產業鏈條中,其中貧困戶入社523戶,非貧困戶入社34戶,量化入股產業獎補資金共計26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