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毅 蔡青
深秋十月,天氣有些陰冷,時不時還夾雜著毛毛細雨,但在漢陰縣平梁鎮的產業園里,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有的除草、施肥,有的刨坑、補植,有的扶苗、夯土,大家樣樣都做得認真到位,一排排桑苗、獼猴桃苗、茶苗、花椒苗煥發出勃勃生機,仿佛演奏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和弦曲。
“要說太行村的過去,跟現在比,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土生土長且年近半百的村民曾兆慶,見證了腳下這片土地的變遷。如今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僅得益于黨的惠民政策,也得益于上級部門的傾力幫扶,更得益于太行村干部群眾的勤勞和智慧。
太行村地處沐浴河流域的中高山區,耕地少、荒山多、林地廣,加上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土地撂荒、閑余勞動力無事干、村集體沒收入,極大制約了村上的發展。
2017年7月,平梁鎮在太行村率先探索“三變”創新試點,“兩股一改”的基礎上,推行“支部+合作社+X+農戶”為主要經營模式,吸納農戶及貧困戶入社入股,引進、組建太行山茶葉合作社、永勝農業合作社、愚公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等8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太行山茶葉、花椒、油茶等中長期產業作為全村主導產業,著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致富。
在貧困戶譚文康身上,最能體現出村里近些年貧困面貌改善的現狀。建在家門口的扶貧產業園,讓他有了活干、有了錢掙,農忙時又能回家幫著打理地里的農活,這讓他很是滿足。村干部替他算了一筆賬,近三年來,通過股東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報酬,三大塊收入已超過萬元。
“通過產業發展改變生活面貌的村民,在太行村還有許多。我們推行‘1+1+N+X’模式(即1個平臺、1個合作社等載體、N個農戶、X個長效產業項目),動員貧困戶自愿以扶貧資金和‘產業貸’等資金入股到經營主體參與分紅成為股東,再以股權證、產權證形式確定股民身份,股民都有權參與建設發展,這樣有利于干群擰成一股繩,群策群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太行村村委會副主任蔡青介紹。
在平梁鎮,村村都發展有多個合作社,每個農村經濟組織都如同一根線,一頭連接農戶特別是貧困戶,一頭連接市場,打通了村民增收新路徑。據了解,扶貧互助模式已覆蓋該鎮18個村和2個社區,累計吸納股民1948戶,股金974萬元,建成桑園4200畝、茶園2000畝、花椒2000畝、獼猴桃特色產業園100畝。
下一步,該鎮還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千畝獼猴桃基地,擴大現有產業種植規模;同時進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村更美、生活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