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鎖運堃 李晶琎 敖利明
“如今村上的文明實踐站,就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加油站’,三病兩痛可以到這里來檢查,不花錢還方便,閑暇了和鄉親在這里敲鑼打鼓、跳舞唱歌,既鍛煉了身體、心情也愉悅。小小文明實踐站,快樂源泉永不斷……”近日,在漢陰縣城關鎮中壩村文明實踐站的書畫室里,村民陳登普一邊練著書法,一邊開心地說。
據了解,該村2021年年底將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和老年互助幸福院進行資源整合,打造了占地960平方米的文明實踐站,設置了群眾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理論宣講室、民情茶話室、志愿服務站、廣播室、愛心廚房、群眾休息室等“七室兩廳一房一站”。
為使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服務群眾的“加油站”,該村積極探索,創新了“543”(五義、四講、三熱愛)文明實踐模式,依托各類功能部室,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周一為群眾義診,周二為群眾義寫書信、春聯,周三開展“環境清掃”義務活動,周四開展文化義演,周五根據群眾需要“點餐”開展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宣講義務活動。同時,該村文明實踐站還結合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以“三八”“七一”等節日為契機,深入挖掘身邊好人模范,在村域內廣泛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等評選表彰及宣傳學習活動,從思想上、行動上教化引導村民養成講文明、講誠信、講衛生、講科學的“四講”好習慣。
據悉,這只是該鎮落實文明實踐行動的一個縮影。目前,該鎮29個村(社區)積極統籌整合資源、完善工作機制、調動各方力量,建設文明實踐陣地,結合文明實踐平臺,緊緊圍繞“14536”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總體要求,依托文明實踐功能部室拓展了文明實踐活動載體,成立了“8+N”支志愿服務隊,根據群眾需求,開展了各類政策宣傳宣講、環境衛生整治、群眾性文藝演出等活動。該鎮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工作目標,將文明實踐工作拿在手上、落到實處,以多元化的活動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通過“543”文明實踐模式,進一步筑牢群眾思想堡壘,促進群眾精神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