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永新
“今年我們村的合作社是第一年采摘茶葉,雖然只生產了150千克干茶葉,但是仍然賣了近10萬元。明年隨著采摘量增加,茶葉銷售收入將得到有效增加。”12月28日,漢陰縣漩渦鎮金硒之星茶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海濱說到。
金星村茶葉產業是漢陰縣“三個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19年以來,漢陰縣大力推行“加入一個產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一項長效特色產業、扶持一筆產業獎補資金”的“三個一”產業增收機制,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產業基礎。
各鎮村按照“南茶北果”產業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精選茶葉、獼猴桃、蜂糖李等主導產業,采取入股分紅、務工取酬、劃地到戶等方式,把脫貧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條上。各村合作社還在產業基地套種黃豆、土豆等短期增收項目,擴大合作社產業收入來源。
南茶北果,選定主導產業
漩渦鎮金星村位于漢陰縣南部、漢江河北岸,村內土地肥沃、降水充足,且村民有種植茶樹傳統。2019年5月,按照全縣“南茶北果”產業發展思路,金星村結合村情實際和群眾意愿,選定茶葉作為村里長期產業發展項目,組建金硒之星茶業專業合作社,在村內規模種植茶葉。經過三年多時間發展,金星村目前已累計發展茶葉2800畝。
產業發展之初,金星村也面臨著產業資金不足的困擾。2019年9月,漢陰縣制定《漢陰縣發展茶葉、蠶桑、獼猴桃三大產業促農民持續增收獎補辦法》。按照這個獎補辦法,金星村茶園可以獲得每畝800元獎補資金,加上其他資金,三年來,金星村已累計獲得各類補助資金1300余萬元,為茶葉產業規模壯大提供了充足資金支持。
隨著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合作社年用工量不斷增加,據合作社負責人陳海濱介紹,僅2022年,金硒之星茶業專業合作社年用工量就超過1萬人次,發放務工工資140余萬元。
58歲的脫貧戶謝祥富是合作社務工群眾之一,前些年因為家里有三個孩子上高中或是上大學,經濟壓力較大。為緩解家里經濟壓力,謝祥富和妻子一起常年在合作社務工,只要是有活干,夫妻倆總是第一時間去干。今年以來,夫妻二人在合作社可以領取務工工資超5萬元。
“在合作社務工離家近,還能照顧家里的老小,比在外面打工方便多了。”謝祥富如是說。
發展茶葉產業之初,合作社經濟效益無法顯現,但茶園田間管理需支出較多資金。為降低合作社運營成本,合作社在茶園套種黃豆、玉米等短期產業項目,有效增加合作社產業收入。2022年,合作社累計收獲黃豆3萬余斤,銷售額達10萬余元;收獲油菜籽3萬多斤,實現銷售收入12.7萬元;收獲玉米9萬余斤,實現銷售收入超13萬元。
據統計,漢陰縣目前已發展茶葉8.55萬畝,總產2500噸,產值8億元;蠶桑2.65萬畝,年養蠶10283張,年產蠶繭514噸,蠶繭產值2400萬元;獼猴桃3.2萬畝,其中標準化種植1.91萬畝,年產2100噸,產值2300萬元,以及其他林果4萬余畝。
多重鏈接,帶動群眾增收
“今年10月,我們村雙硒種植專業合作社選送的徐香獼猴桃,榮獲2022年漢陰富硒獼猴桃品鑒會富硒組“金果獎”。”12月24日,漢陰縣鐵佛寺鎮合一村黨支部書記馮友國介紹說。
據馮友國介紹,自2019年9月以來,合一村累計發展獼猴桃種植520畝,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為有效發揮產業帶貧增收作用,合一村吸納186戶群眾歸集入社資金97萬元。目前,合作社已分紅3次7萬余元。
合作社還采取劃地到戶方式,將產業園交給群眾管理,群眾可以在自己負責的地塊種植土豆、玉米等農作物,這樣一來,群眾種植的農作物更多了,家庭就增加了一份收入。群眾在種植農作物的同時,還幫助合作社清理了獼猴桃產業園的雜草,這樣合作社清理雜草的勞務成本就有效降低了。等合作社的獼猴桃上市銷售后,群眾還可以根據劃地到戶的面積,按照一定比例分享獼猴桃產業收益,帶動群眾進一步增收。
村民馮友梅是入股群眾之一。2020年,馮友梅將產業獎補資金入股到合作社,并申請管護8畝獼猴桃產業園。農忙時節,馮友梅將這8畝土地充分運用起來,種植黃豆、甜玉米、土豆等農作物。2022年,雖然因為天氣干旱,馮友梅的農作物收成受到了影響,但依然收獲了300多斤黃豆、2000多斤甜玉米、2000多斤土豆,累計銷售近6000元。
不僅如此,馮友梅家里還有2人在外務工,一年下來也能掙到務工工資近10萬元。馮友梅本人也在村里擔任專職信息員,每個月也有1000多元工資,這樣一來,一家人的收入就得到了有效保障。
目前,漢陰縣已建立“三個一”產業合作社136家,吸納脫貧群眾約1.5萬戶,歸集產業獎補、易地搬遷補助資金等資金8400余萬元。與此同時,漢陰縣整合各類資金,投入產業獎補資金近3億元。此外,蘇陜協作、國企幫扶等資金,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2.1億元,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發展壯大。
分工分業,促進產業發展
按照統一標準建設,漢陰縣各村“三個一”產業合作社都建立起生產發展部、物資供應部、技術服務部、財務管理部、產品加工營銷部“五部”。各部門之間既分工分業,又相互協作,共同促進產業實現良性發展。
城關鎮月河村月興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6月,目前已種植蜂糖李300畝,引導全村累計發展蜂糖李面積超2000畝。張潤五是合作社技術服務部的一名技術員,因為個人愛好林果類技術學習,加之前些年多次參加縣內外的林果類技術培訓,因此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今年,合作社共采摘蜂糖李1700多千克,實現銷售收入7萬余元。為協助產品加工營銷部銷售蜂糖李,合作社其他四個部門借助抖音等媒介宣傳、親朋好友推薦,幫助合作社擴大了銷售渠道,促使今年采摘的蜂糖李全部銷售完畢。
不過在張潤五看來,要是合作社去年果園修枝、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方法得當,今年應該有更好的收成。為提高果園田間管理水平,今年冬季11月15日,張潤五會同合作社負責人朱朝保,積極聯系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專家,在合作社其他部門協助下,組織務工群眾、種植戶在合作社果園開展果樹修枝、病蟲害防治、施肥等技術培訓。
村里的種植戶劉代寶是參加培訓的種植戶之一,他家在2021年種了2畝多蜂糖李。雖然以前劉代寶有一定的果樹種植基礎,但面積都不大,沒有規模種植經驗技術。相比合作社的果園,劉代寶的田間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
“參加了合作社組織的培訓,我學到了果樹修枝、病蟲害防治、施肥等技術,我以后把蜂糖李種好就有希望了!”雖然劉代寶的蜂糖李還沒有掛果,但掌握了種植技術的他對未來取得好收成充滿信心。
“雖然合作社五個部門分工不同,但是根據階段性重點工作安排,五個部門又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產業持續發展。”據張潤五介紹,在其他部門的協助下,合作社技術服務部近年來已累計舉辦種植技術培訓超20次,滿足了務工群眾、種植戶田間管理技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