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徐歡 熊樂
秋高氣爽,在漢陰縣漩渦鎮三塘村鴕鳥養殖基地,一群大眼睛、長睫毛的鴕鳥邁著大長腿,在陽光下時而悠閑散步、四處覓食,時而撒開“大長腿”肆意奔跑。鴕鳥養殖基地的工人陳詩順正將玉米面和草料混合,為鴕鳥制作午餐。“我就是本村村民,在鴕鳥養殖基地的活兒就是打草、喂水、打飼料,每個月不僅有3000元錢工資,還能照顧家里,挺好的!”三塘村村民陳詩順樂呵呵地說。
“鴕鳥渾身上下都是寶,鴕鳥肉、鴕鳥蛋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鳥皮、蛋殼、羽毛可以制成工藝品、裝飾品、皮革用品等。鴕鳥適應能力強,食源廣泛,養殖成本不高,養殖周期較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并且不易生病。我們計劃以鴕鳥養殖為‘牽引點’,打造集孵化養殖、屠宰加工、餐飲銷售為一體的鴕鳥產業鏈。”鴕鳥基地負責人張儉鳴介紹。
經過前期考察,張儉鳴發現三塘村的地理環境、氣溫都非常適合養殖鴕鳥,于是便著手建設鴕鳥養殖基地。目前屬于試養階段,有200余只鴕鳥,主要銷往廣州、東北、浙江等地。張儉鳴預計等基地全面建設完成后,養殖規模將達到2000余只,實現產值1000萬元,帶動當地6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
農民想致富,要有好項目。為形成“一村一品”的鴕鳥養殖特色產業,擴大養殖規模,該村兩委班子密切配合,科學謀劃,立足于讓鴕鳥養殖成為農民致富的強力引擎,定期上門聽取意見,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提出發展建議,為養殖業主排憂解難,解除后顧之憂。
“我們通過打造‘一村一品’,規劃建設了250畝獼猴桃產業園和鴕鳥養殖基地。鴕鳥養殖公司落戶后,我們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解決用水、用電、用地等問題。待全面投產后,我們將在全村推廣養殖,采用支部+公司+農戶的模式,公司出技術和種苗,農戶認養,養大了公司回購這種方式,帶動全村村民增收致富。”該村黨支部書記柯增陽說。
為充分做好特色養殖產業文章,鐵佛寺鎮持續推進全鎮養殖業擴面增量,大力發展特色肉牛養殖為主導產業。走進鐵佛寺鎮集中村的肉牛養殖場,一排排寬敞整齊的標準化圈舍映入眼簾,集中村村民王文翠正在給肉牛添加新鮮的飼料。一頭頭骨骼粗壯、肌肉豐滿的西門塔爾牛正悠閑自在地享受著“美食”。
“我跟老伴兒兩個人在這里喂牛,早上5點起來喂草,草喂完了喂水,水喂了打掃衛生。一天喂兩次,工資每月發,收入有保障。”王文翠滿足地說。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振興靠特色。據了解,集中村肉牛養殖場建設于2020年,由陜煤物資集團援助建設,2020年11月開始養殖西門塔爾肉牛,自建成以來從原有的40余頭已經發展到2023年的80余頭,預計年底達到120余頭。存欄牛市場價值200余萬元,已經成為集中村養牛、花椒、水產養殖三大主導產業之一。通過陜煤物資集團以標準化管理為指導,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形成了“集中養殖、分戶養殖、代養殖”三個發展模式,打造千萬級肉牛養殖產業。
“牛場達規模后將持續延伸產業鏈,以消費幫扶為抓手,延伸牛肉干加工、牛糞制有機肥、飼料采銷、村民養殖服務等上下游產業,不斷提升產業經濟效益,推動全村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該村黨支部書記唐家民說。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鐵佛寺鎮牢牢牽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推動肉牛產業發展成為致富增收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創造性走出一條養殖業發展新路子。
漩渦鎮鴕鳥養殖基地與鐵佛寺鎮肉牛養殖基地的助農增收,只是漢陰縣特色養殖產業興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漢陰縣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優質畜禽產業集群,養殖了肉牛、兔子、黑豬等特色產業,推動養殖產業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把發展養殖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方法,引導廣大農民大力發展特色養殖,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