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濤
近年來,漢陰縣漩渦鎮充分結合自然資源稟賦,聚焦區域優勢領域,積極搶抓蘇陜協作機遇,持續加強對接、深化協作,推動這片鑲嵌在秦巴山間的梯田沃野,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破浪前行,成為驅動鄉村發展、扮靚鄉村風貌的新引擎。
產業筑基:一粒米的蛻變之路
提起農村近幾年的變化,漩渦鎮田鳳村65歲的吳老伯深有感觸:“這兩年村內變化很大,不僅生活環境比以前好多了,而且人氣也旺了,以前村內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年輕人都外出謀生,如今隨著村里稻米產業發展,返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原本荒蕪的田地也重新利用起來了。”
田鳳村是傳統稻作區,雖坐擁優質富硒稻米資源,卻因加工能力薄弱,農戶只能以原糧低價出售。漩渦鎮謀定發展思路,研究謀劃發展路徑,提出農旅融合的產業發展方向,通過“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依托田鳳村田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農業優勢,立足富硒糧油的廣闊需求,積極申請蘇陜協作資金,建設田鳳大米加工廠,配套礱谷、碾米、色選設備等,形成日處理稻谷30噸的生產能力。這座大米加工廠的建設不僅實現了從“賣原糧”到“賣精米”階梯式跨越,更是成為周邊群眾就業增收的新引擎。
大米加工設備
“今年高溫日照時間充裕,稻谷長勢喜人,稻谷目前已進入孕穗期,預計下月中旬新米將上市。漩渦鎮的稻谷種植面積超1萬畝,大米加工產值有望突破500萬元,可直接帶動村內及周邊450余戶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田鳳村大米加工廠負責人興奮地說道。
品牌打造:鳳堰大米的華麗升級
漩渦鎮立足于獨特的資源稟賦,依托鳳堰梯田AAAA級景區與“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金字招牌,巧妙打造“鳳堰優品”系列農副產品,突出富硒大米優勢、結合鳳堰梯田主題文創活動“油菜花旅游季、鳳堰梯田音樂會”豐富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與旅客體驗感。
堰坪村稻田
2025年舉辦的“油菜花旅游季、鳳堰梯田音樂會”等活動,吸引游客2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00萬元,真正讓農田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禮品。接下來,計劃在景區內打造“稻作體驗園”,游客可參與插秧、收割稻谷等農事活動,體驗傳統礱谷、碾米工藝,這種“先店后廠”模式使農產品增值,同時結合鎮域建設的30余家星級農家樂、5處旅居康養民宿,形成“春賞油菜花海、夏看稻田插秧、秋觀金色稻浪、冬品人間煙火”的全季旅游格局。
機制創新:多元主體的共贏密碼
為破解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等難題,漩渦鎮按照“黨建+茶產業”總體布局,在全鎮范圍內大力推行“三聯”工作機制,并探索實施“共治環境、共塑民風、共建景觀、共育主體、共銷產品”的“五共聯建”新發展模式。聯建對子村通過召開聯建會議、共同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方式,共謀茶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共享管護技術,共創互利共贏新格局。該鎮目前建成聯建茶園4萬畝,為進一步整合資源,提升茶葉知名度,依托蘇陜協作平臺和政府引導建成標準化茶葉加工廠,并購置了全自動制茶生產線一條,對全鎮合作社鮮葉進行統一加工、包裝、銷售,今年已加工生產春茶、夏茶約1500公斤,預計產值約達到1000萬元。累計帶動就業1000余人,發放工資40余萬元。
在茶產業首位產業的示范帶動下,漩渦鎮穩步推進蘇陜協作幫扶力量向其他產業聚集擴散,將蘇陜協作幫扶項目資金用于產業發展全領域、全鏈條、全過程,以有限的協作幫扶催生產業發展無限的生機活力。按照探索形成的“長短結合、種養搭配,一村一品、多點開花”大產業格局,有效帶動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農民群眾就近增收、本土企業達產達效,為彰顯產業發展新優勢、塑造項目建設新亮點注入了強勁動能。
生態賦能:綠水青山的價值轉化
漩渦鎮推行“政府引導+企業投資+農戶參與”模式,借助蘇陜協作資金,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目前在田鳳村,通過蘇陜協作注入資金建成600余畝碧根果產業基地,同時配套碧根果分揀加工廠房,真正實現了“種植、技術服務、日常管護與加工、推廣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讓沉睡閑置資源變成一池活水,使得“生態美”與“經濟富”有機結合,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植民心,讓生態資源真正轉化為發展紅利。
碧根果產業園
如今的漩渦鎮,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富民經濟“碩果累累”。茶葉飄香,糧油滿倉,不僅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一幅產業興旺的美好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