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9月22日,漢陰縣城關鎮三坪村的葡萄園里一派繁忙景象。一筐筐晶瑩剔透的“陽光玫瑰”葡萄正裝箱發貨,短短一周時間,通過第一書記“組團服務”機制的聯動幫扶,成功將3000公斤優質葡萄銷往縣內外市場。這個產銷兩旺的場景,是該縣推行駐村第一書記“組團服務”機制、凝聚合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漢陰縣下轄10個鄉鎮160個村(社區),各鎮村資源稟賦差異大,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單一駐村工作隊常面臨資源有限、視野局促的困境。該縣敏銳洞察此瓶頸,以“組團服務”為突破點,將全縣下轄各村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員有效整合,構建起跨村聯動的協同作戰體系。這一機制打破了傳統駐村幫扶“各自為戰”的壁壘,推動信息、資源、人脈在更廣闊空間內高效流通共享,讓“一村之力”升維為“多村聯動”的澎湃動能。
“一人資源、全團共享”成為該縣推動第一書記“組團服務”的核心要義。該縣聚焦組織振興、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任務,摸底建立了縣鎮村三級資源、需求和調配三張清單,通過第一書記“組團服務”聯席會,共同商議審定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為確保這一模式高效運行,通過定期聯席會議、月工作導引制度等方式,推動服務有效落地。
金秋送爽時,一場意義深遠的獼猴桃產業發展技能培訓在觀音河鎮火熱展開。第一書記“組團服務”機制高效運轉,迅速聯動周邊鎮村,召集20余位第一書記、駐村隊員,以及50余名果農和果品加工廠負責人參與,從果園科學采摘到果品精深加工,技能提升的鑰匙交到了果農手中。
產業發展有產量,更要有銷路。當傳統銷售路徑遭遇瓶頸,電商直播的新賽道被迅速開辟。在“人文漢陰”電商公共服務平臺的加持下,第一書記們紛紛化身“新農人主播”,秋季系列直播培訓與實踐應運而生,20余名第一書記、駐村隊員勇敢直面鏡頭,為家鄉農產品代言。三元村第一書記李建軍每周堅持開展3個小時農副產品銷售直播,幫助周邊村銷售茶葉、蜂糖李、獼猴桃、土蜂蜜等產品近8萬元。
9月的漢陰,田間地頭秋收正忙,但部分農戶的喜悅卻蒙上滯銷陰影。全縣第一書記穿梭在村組院落和田間,“組團服務”網絡迅速激活產銷對接綠色通道。駐村干部們主動出擊,精準對接城區多所企事業單位食堂需求,成功搭建起“田間到餐桌”的快速通道。城關鎮中壩村第一書記張濤聯合鐵佛寺鎮雙喜村第一書記張明珠積極對接各大商超和果蔬批發商,推介獼猴桃、菜籽油、西瓜、大棚蔬菜等果蔬產品,實現產品銷售額近10余萬元。
“組團服務”的核心溫度,始終聚焦于解決群眾心頭“急難愁盼”,將個體困境納入協作網絡予以化解。該縣創新推行以“認領微心愿、辦好微實事、化解微糾紛、排查微隱患、開展微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五微”工作法。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居民家中,主動發現、精準解決群眾的微小問題。一樁樁看似不起眼的“微實事”,如春風化雨,滋潤著群眾心田,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漢陰縣城關鎮平安村村民謝祖運曾深陷返鄉后的迷茫,秋收后,他因照料家庭從外地務工返鄉,然而一時未能找到合適崗位就業。第一書記呂亨未通過“組團服務”平臺發布信息后,相鄰趙家河村第一書記祝威即刻響應,依托漢陰縣教體局的資源優勢,為謝祖運在漢陰縣中學謀得一份穩定的后勤工作。
秋收之后,一場場接地氣的院壩會在漢陰縣村組院落陸續展開,這里既是傾聽民聲的“問診臺”,也是凝聚共識的“議事廳”,更成為推動城關鎮鄉村振興的“加速器”。連日來,聯村領導、駐村第一書記、村干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鄉賢能人圍坐一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三大主題,共話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在月河村三組院壩會上,漢陰縣城關鎮組織委員王漢珣通報了一組數據,全鎮30個村(社區),已有7個村集體經濟超過50萬元,15個村集體經濟超過20萬元。成績的背后,是黨建引領第一書記“組團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體現。據了解,為有效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該縣多個村創新推行“黨建引領+組團服務+積分制管理”,將群眾遵紀守法、環境衛生、孝老愛親、移風易俗、志愿服務等行為量化賦分。群眾憑積分可在“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用品,積分結果還與評優評先、信用貸款等掛鉤。
在漢陰縣,第一書記“組團服務”這一創新實踐服務模式,其價值遠不止于解決具體個案。它更在于通過制度性安排,打破了傳統駐村幫扶的物理邊界和資源上限,實現了由“單兵突進”向“兵團作戰”、由“一村資源”向“區域共享”的深刻轉變。當信息壁壘被拆除,資源要素加速流動,各鎮村的優勢得以互補,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由此鋪就更堅實的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