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延安 王西慶
“這幾年,縣城暢通度和舒適度好多了!”7月24日,領著孫子匆匆前往“村BA”場館看比賽的嵐皋縣城居民胡世高說。
近年來,嵐皋縣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破解城鄉建設“攔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2023年,連接縣城嵐河兩岸的“S”形人行橋建成。然而,近乎“攔”在橋東頭的兩間雜物房,不僅給群眾出行帶來不便,還影響了整體美觀。
為此,嵐皋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多次與業主對接、協商,最終取得一致意見,兩間雜物房得以拆除。該橋“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打卡點”。
近年來,嵐皋縣變“一味拉大城市骨架”為“著力攻克各種‘攔點’”,4年累計提升市政道路15條,打通“腸梗阻”道路6條,改造背街小巷22條、公廁28座,新增停車位1500個。
公共區域修繕,便是老舊小區升級改造的“攔點”。
“這些老舊小區,大多年代久遠,沒有大修基金,只靠業主自發完成公共區域出資和修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縣住建局副局長黃為民說,“這就需要政府推動!”
然而,好事要辦好,并不好辦。強電需更新、弱電需歸并、樓頂需防水……施工期間,總會給群眾帶來不便,工作人員總是耐心解釋、悉心提醒,3年累計完成城建攻堅項目52個,改造老舊小區43個。
相比物理意義“攔點”,思想認識上的“攔點”更需破解。
近年來,嵐皋縣摒棄“建房僅是房,建路只是路”的思維,按照“幸福之城、旅游之城”建設目標,把每一項市政工程都當作結構堅固、內涵豐富的景觀來打造,從而誕生出一件件大號的“美術工藝品”。
“嵐河夜畫”便是其中一件。每當夜幕降臨,縣城嵐河兩岸燈光交織,像是打翻了五彩瓶。河上,艘艘畫舫穿梭,“犁”出道道水痕。船上,歌飛揚,舞翩躚;岸邊,人潮涌,柳含煙……
當廊橋的古香古色與美食的原汁原味相遇,成就了文化在舌尖上的跳動和味蕾在文化里的舒展。
除了縣城,嵐皋還打造出十余個城鄉宜居宜業共同體,其中6個村莊入選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
“今后,我們將以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為契機,以城市更新為引擎,努力將嵐皋打造成為秦巴山區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城鄉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嵐皋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張坤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