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麗 王舒 史涓
又是一年水稻收獲季,嵐皋縣的田間地頭處處涌動著繁忙的身影。這邊,農戶們手握鐮刀,彎腰揮臂間,稻稈簌簌倒地;那邊,收割機轟鳴著穿梭在稻田里,金色的稻谷滿滿入袋。盡管汗水滑落臉頰,但每個人的眉宇間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走進南宮山鎮桂花村,一望無際的稻田仿佛被鍍上了一層暖金,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微風拂過,空氣里飄散著淡淡的清香。9月15日,以“桂香豐年 開鐮迎福”為主題的南宮山鎮第七屆稻作文化節在這片稻田中拉開序幕。來自全鎮10個村的種糧能手與鎮村干部一起,以傳統打谷比賽為契機,共話豐收、暢談發展,將豐收的喜悅和勝利的自豪化作了一場充滿鄉土氣息的熱鬧慶典。
“今天我非常高興,一是在打谷比賽中我們村拿了第一名;還有就是我今年也豐收了,稻谷收成比去年好多了。”雙嶺村村民汪友兵自豪地說。
桂花村土壤肥沃,鋅、硒含量較高,為水稻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環境。更可貴的是,當地人祖祖輩輩筑坎開田,才有了如今的千畝袈裟古梯田,這已成為當地珍貴的農耕文化遺產。
近年來,為了讓古梯田煥發新活力,該村通過“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統一籽種、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有機水稻產業鏈。這一模式既解決了農戶“種不好、賣難、賣不上價”的問題,也讓更多人品嘗到了來自桂花村的優質稻米。
“今年多虧縣上、鎮上的大力支持,在旱情最嚴重的時候,幫我們從河里抽水灌田,把旱情扛過去了。稻谷確實比去年增收了。全村水稻面積共870畝,往年產量在70萬斤至80萬斤左右,今年直接突破了90萬斤。”桂花村會計吳順明高興地說。
為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嵐皋縣將富硒稻米產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方向,錨定“良田、良種、良法、良技、良策”的“五良”發展路徑持續發力,推進“旱改水”建設,將閑置旱地改造成高產水田,不斷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同時引進水稻新品種開展示范種植,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授農戶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從選種、育秧到病蟲害綠色防控,全程提供技術保障。
目前,全縣共種植水稻1.3萬畝,預計今年總產量可達5850噸,為嵐皋糧食豐收再添堅實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