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李兵 何源
日前,從省政府印發的《關于表彰2021年度全省踐行新發展理念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評價先進縣(市、區)的通報》中獲悉,寧陜縣在全省縣域高質量發展監測中較上年進位11位,獲得全省縣域發展“爭先進位”獎。
2021年以來,面對產業項目投資不足、農業產業規模效益不高、工業經濟增長乏力、生態環境保護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諸多問題困難的重重包圍,地處秦嶺腹地的寧陜,仍能從重圍中突圍而出,縣域經濟實現爭先進位,成績的背后,是寧陜主動適應環境條件變化,準確把握產業轉型要求,立足生態定位,把握比較優勢,堅定地走以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必然成果。
科學決策生態優先
地處秦嶺南麓的寧陜縣,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92.8%,是“南水北調”和“引漢濟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國家重點林業縣和生態示范區。
與其他山區縣一樣,寧陜也曾走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發展道路。1978年到1998年,是寧陜縣的“木頭經濟”時代。曾有108家林場,從事木材加工等相關行業近3萬人。國家補貼和采伐變現是該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1998年,國家做出天然林禁伐、限伐的決定。木頭經濟難以為繼,群眾斷了生路。于是,寧陜又利用山里豐富的鐵礦、金礦、鉬礦還有大理石礦,走礦產加工的路子,全縣有60多家礦點,大型鐵礦鉬礦廠有30多家,其中不少是原來的木材廠商轉型而來的。
“木頭經濟”和“石頭經濟”階段,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也造成了慘痛的災難。2002年和2003年的特大洪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但“木頭”和“石頭”卻都沒有讓寧陜摘掉貧困縣的帽子,隨著2007年《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出臺,寧陜又再次站到了經濟轉型的交叉路口。
對生態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帶來的只有惡果,青山綠水才是寧陜最寶貴的生存資源,成了寧陜縣委、縣政府的發展共識,該縣將生態旅游、三產服務業、綠色加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徹底轉變了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最大限度保護。
從“木頭經濟”到“石頭經濟”,再到“生態經濟”,這三個發展階段,讓寧陜縣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更加深入,體會更加深刻。
該縣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首要任務,大力開展“天保”工程,推進綠化植樹造林和天然林退耕工程,目前,全縣退耕還林21.5萬畝,率先在全省基本實現了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還林。全縣240萬畝天然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覆蓋率由2002年的84.8%提高到現在的92.28%。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陜縣更是立足森林覆蓋率92.8%的資源優勢,積極踐行“兩山”理論,確立了“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產業富民”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循環發展之路。
立足優勢綠色發展
走進寧陜飛地經濟園區的寧恒龔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一片繁忙景象,“企業全面投產后,年產值預計達到2000萬元,帶動用工就業200多人。”公司負責人介紹說。
寧陜縣依托土地優勢和生態優勢,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大力發展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包裝飲用水、線束產業,培育壯大綠色工業。
該縣突出飛地園區和工業園區“兩園”建設,打造縣域經濟發展的“橋頭堡”和“主引擎”,新建標準化廠房3.1萬平方米,累計入駐企業31家、已投產20家,實現產值12.8億元,圍繞“十四五”規劃實施重點項目75個,謀劃儲備重大項目261個,總投資592億元,完成市級重點項目11個,投資10.7億元,謀劃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轉化項目3個。全力做好重大項目保障工作,寧石高速、國道G345寧陜段、廟坪至雙河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縣城二小建成投用,縣中醫院、老街棚改等一批惠民生、利長遠的重大項目高效推進。
“目前生鳳村茶園現在是初采期,通過園區的建設帶動全村村民,30戶70余人,年總收入40余萬元,戶均增收5600元。”臨近清明,正是采茶時節,生鳳茶園里采茶忙,據生鳳村駐村第一書記彭興水介紹,下一步,生鳳村圍繞茶園建設,按照1000畝的目標,繼續修建茶園,今年爭取涉農整合資金200萬元,新建100畝。
梅子鎮生鳳村只是寧陜縣農業園區建設的一個縮影。該縣立足縣情實際和資源稟賦,把產業發展作為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緊緊圍繞“菌藥果畜”四大主導產業,通過構建“三個三”特色產業體系,狠抓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投入產業發展資金8100余萬元,新續建產業園區105個、發展各類農業經營主體415個。建成市級“林芋蜂”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個,新開發富硒產品6個,制定富硒產業企業標準2個,新建標準化富硒產業示范園1個,培育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家,形成了一個龍頭企業牽引一個特色產業發展的格局。
“村里環境美了,來我們村旅游的人也多了,農家樂效益也好,夏天旅游旺季的時候每天能賣近一千塊錢。”寧陜縣城關鎮漁灣村村民賀錫蓮說。
該村借助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只是該縣旅游發展的一個鏡頭。
寧陜縣堅持全域旅游引領,大力實施“六大工程”,培育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健身養生等體育旅游,完善旅游產品體系。重點打造“秦嶺人家”和“子午驛站”鄉村旅游品牌,形成“暢游綠都寧陜、重游子午棧道”精品旅游線路,提升“秦嶺之心、綠都寧陜”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2021年,寧陜縣完成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較2020年提升34.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7%、居全市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9.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7%和10%。
黨建引領凝聚動力
“多虧了他們,不然我們這田就只能荒在這了。”家住寧陜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的王芳紅滿臉感激說道。
以前插秧時,王芳紅總會犯難。由于自己年齡較大且患過腦出血,插秧時會時常不舒服,需要干一會歇一會。“現在,一到插秧時,村里的黨員就會來幫我。”王芳紅說,“過年時村干部還給我送來米面油等慰問品,我感到村上這些黨員是真心真意為我們村民服務的。”
海棠園村始終堅持把強班子帶隊伍貫穿村中工作全過程,進一步增強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2021年,該村黨支部也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該縣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堅決扛起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不斷深化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狠抓政治思想建設,圍繞黨史學習教育等專題,開展學習研討和專題培訓。多種形式開展黨的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的宣傳宣講,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更加篤定。
寧陜縣持續開展基層黨建“六大提升”行動,持續深化開展以支部爭“五星”、黨員奪“五旗”為主要內容的“星旗工程”,充分發揮支部帶動和黨員引領作用,從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著力,實施“星旗工程”,在80個村、社區每半年開展一次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美麗鄉村五個方面的“五星村”競賽;在農村黨員中開展帶頭學習提高、帶頭勤勞致富、帶頭服務群眾、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新風五個方面的“五旗黨員”評選,累計開展“五星村”競賽7批次,培樹“五旗黨員”標桿300余名。
該縣持續鞏固省級文明縣城創建成果,啟動5個鎮和10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建設,常態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六進兩融入”等文明實踐活動,加強新民風建設,一對一結對幫扶全縣40個搬遷安置社區新民風建設。
寧陜縣以“零容忍”態度嚴查群眾身邊微腐敗和作風問題,出臺《寧陜縣公職人員“八小時外”監督管理辦法(試行)》,不斷加大執紀審查工作力度,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保持紀律審查震懾力、威懾力。常態化開展監督檢查工作,聚焦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糧食購銷領域、“一卡通”管理問題、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常態化等重點工作,維護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創新提升社會治理
“前天我才給包幫我們屋的朱書記反映興坪組路上積水的事,工隊今天就來處理了,這行動真是太快了,這下騎摩托車從這經過再也不害怕摔跤了!”日前,看著修理后的公路,金川鎮黃金村村民胡從華激動地說。
通過將問題直接反映給包聯自己的“網格員”并得到解決,對于胡從華這樣的寧陜群眾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一種方式。寧陜縣推行聯系群眾全覆蓋、服務群眾全覆蓋“兩個全覆蓋”群眾工作法,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組織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有效服務群眾,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筑牢黨的執政根基。
該縣將全縣劃分三級網格,鎮為一級網格,村(社區)為二級網格,村民小組為三級網格,農戶劃分“放心戶、關心戶、連心戶”,在扶貧包幫的基礎上,統籌全縣黨員、干部下沉網絡,聯系服務所有農戶,2000余名黨員干部結對聯系1.6萬戶群眾,實現聯系群眾全覆蓋。
結合基層黨建、社會治理、脫貧后扶、鄉村振興等工作,該縣要求每名聯系干部要深入開展以“三承諾”(惠民政策我來講、群眾難題我來解、鄰里矛盾我調和)、“三上門”(防貧風險排查上門、產業就業幫扶上門、思想困惑疏導上門)、“三必到”(突發意外必到、家有喪事必到、成員重病必到)為主要內容的聯系服務,盡力辦好民生實事,幫助群眾排憂解難。
對于收集到的群眾反映事項,由各村匯總初判,按照困難求助、政策落實、意見建議、思想動態、信訪訴求、防貧信息監測等類型分類處置。以村、社區居委會或村民小組、居民小區為單位,常態化召開群眾會,對群眾反映的事項,通過簡明事項當即辦、一般事項現場辦、重點事項牽頭辦、疑難事項盡力辦,強化服務群眾全覆蓋的結果和實效。
通過“兩個全覆蓋”群眾工作法,寧陜縣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化“被動”為“主動”,破解了社會治理末端惠民政策“落不細”、為民服務“跟不上”、群眾意見“上不來”等難點問題,實現干部作風好、干群關系好、社會風氣好、信訪矛盾少、負面輿情少的“三好兩少”目標。
進入全新“生態經濟”時代后,寧陜縣把握發展大勢,出臺了《關于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綠色轉型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園地共建為基本原則,實施八大重點任務,把寧陜建成生態經濟先行區、秦嶺國家公園門戶區、生態價值轉化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引領區。
“我們將堅定生態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動搖,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踐行五項要求,再接再厲,奮力譜寫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市政協副主席、寧陜縣委書記鄭紅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