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山)平利縣扭住工業轉型升級“牛鼻子”,強力加快技改項目建設步伐,同時搶抓茶葉、絞股藍產業增加值升級,力求工業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高效率方向發展。今年上半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9.19億元,增長12.3%,增速居全市前列;其中規模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14.5%,同比增長15.2%;社會消費零售總額8.6億元,同比增長13.9%;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30.4億元,占GDP比重的61.8%。
今年3月,平利縣陳家壩工業集中區光伏發電項目破土動工。“持續跟蹤了5年,這個硬骨頭終于啃下來了。”該縣工業集中區副主任姚首明感慨地說。該項目總投資18億元,分布全縣10個鎮、70個貧困村,項目總裝機容量200兆瓦,其中2018年一期項目裝機容量23.45兆瓦,投資2.1億元,建成后,將有效帶動1172戶貧困戶脫貧。“經濟效益固然可觀,我們更看重它對全產業鏈的有益補充和綠色無污染。”縣經貿局長劉永清如是說。
在該縣新型材料開發區,企業自主技術改造的創新升級,讓傳統的水泥制造業向綠色環保循環產業轉變。陜西金龍水泥公司正申報“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計劃通過技改,工業廢渣全部回收,余氣、余熱用來發電,焚燒后的工業廢渣全部用作混合材造水泥,真正實現零排放環保項目。
平利茶飲業通過無農藥等技術升級,平利“絞股藍”、“女媧茶”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平利絞股藍”獲“中國馳名商標”;“女媧銀峰”茶葉等20家企業獲省“著名商標”,并有3家通過歐盟質量標準認證;陜西金龍水泥等4家企業獲省“名牌產品”稱號;福鑫茶業等4家企業成為市“特色品牌”認定,高端和特色成為平利農產品的代名詞。而“農村社區+家庭手工業+脫貧群眾”的新型工業發展模式,在全縣11個鎮25個社區35家家庭工廠正常運轉,吸納3000多名群眾就近就業,從業人員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
在制造業發展上,該縣通過科技創新,擦亮了“平利制造”。以該縣電機制造公司轉型升級的農機車間熱火朝天。該公司自主研發出5H-14TP等7個系列糧食及果蔬烘干機和RH-60等3個系列熱風爐,其中4個產品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證書》。同時,該公司抓住西安交大對口幫扶平利機遇,建立“西安交通大學+平利縣糧食加工裝備”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力促烘干機研發再上臺階,不僅使烘干糧食快速均勻受熱,還實現了糧食精選,使糧食顆粒勻稱飽滿。其系列產品獲國家鑒定推廣,進入“國家農機具補貼產品”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