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世兵)向生態要效益,讓青山變銀山,石泉縣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優勢,挖掘生態潛力,通過精準實施生態管護就業、生態效益補償、惠農工程項目、林下經濟產業建設和林業技術培訓等“五個一批”工程,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打通了生態扶貧新路子。
實施生態轉崗脫貧一批。為將資金用在刀刃上,石泉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通過貧困戶轉崗就業既保護了當地森林資源,也實現了貧困戶穩定增收。2017年,新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176名,共兌付工資123.2萬元,每個貧困戶戶均增收7000元。為進一步增加貧困戶受益范圍,該縣還啟動了村級護林員轉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護林員工作,對原聘任的非貧困戶村級護林員實行動態管理、動態轉化,全年共轉化213名貧困人口擔任森林管護員,共籌措資金63.9萬元,每個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
落實生態補償增收一批。嚴格落實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在可調節范圍內,石泉靈活將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向貧困村和貧困戶傾斜。在全縣11個鎮128個村共落實國家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89萬畝,補償資金1240萬元,其中補償貧困戶2195戶5322人,貧困戶受益169萬元。同時,該縣從天保公益林管護費和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公共管護費中安排資金100萬元,引導、鼓勵、動員貧困人口參與重點公益林管護、森林撫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公益林保護工作,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增加收入。
實施項目建設扶持一批。大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中央造林補貼和中幼林撫育補貼資金等項目建設,重點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全年共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1.5萬畝,其中在10個鎮近1000戶貧困戶規劃退耕還林4127畝,通過財政支農惠農兌付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06萬元。實施中央造林補貼項目8000畝,共涉及10個貧困村、110戶貧困戶,實施區域內貧困戶人均增收達600至1000元;實施中幼林撫育補貼項目1萬畝,共組織140戶貧困戶參與施工,共用工1411個,兌付補助資金14.1萬元。
發展林業產業幫扶一批。為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林下空間優勢,石泉創新將森林撫育與林下種養相結合,引導貧困戶在實施森林撫育的同時,重點發展林下魔芋、林下中藥材、林下養雞、林下香豬、林下養蜂、食用菌等林下經濟,實現立體開發、循環利用。同時,積極培育林業園區、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園區引領、合作社帶動、技術幫扶、訂單購銷等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增收。2017年,在全縣共建成林下經濟示范點11個,帶動300余戶貧困戶發展林下種養產業,形成了蠶桑、茶葉、核桃、中藥材、養蜂等一批持續穩定的特色增收產業,林下經濟為貧困戶增收843.5萬元,戶均增收1800多元,逐步實現短、中、長期有機結合的增收機制。
開展技術服務提升一批。按照扶貧先扶智的思路,石泉將技術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措施,該縣農林科技局共整合100名農林技術干部開展進鎮駐村,分別對全縣156個專業合作社、100家庭農場、1000個產業大戶,進行對口包抓幫扶工作。同時,該縣還整合蠶桑、畜牧、農業、林業等技術力量,成立了扶貧技術服務110指揮中心,組建了5大專家技術團隊、11個縣級技術服務小分隊,實現隨時調度,上門服務,為貧困戶發展產業解決了后顧之憂,打通了助貧服務“最后一公里”。2017年,該縣以實施“能人興村”戰略為抓手,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全縣累計完成職業農民培訓4300人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泉充分利用豐富的生態資源,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讓生態逐漸成為了農民增收的“金飯碗”。據統計,生態收入已占到該縣貧困戶戶均收入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