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溫韜
一大早,袁井香把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送到了學校,八點鐘準時來到石泉縣喜河鎮漢奇喜毛絨玩具工廠上班。隨著縫紉機吱吱呀呀的運轉著,一個個毛絨玩具在她的巧手下制作成型。
袁井香的老家位于石泉縣,舊宅修建在喜河鎮蔡河村的一片山坡上,水電不通,孩子上學不便,進城入鎮成為了她最大的“心病”。隨著陜南移民搬遷政策的大力實施,袁井香也搭乘政策的東風,把家人從深山搬進了集鎮社區。
進了城,如何把“根”扎下來,又成了像袁井香一樣面臨就業生存問題的搬遷群眾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2018年,安康市提出了實現新社區工廠全覆蓋和打造安康毛絨玩具文創產業之都的戰略部署,喜河鎮通過積極探索“社區工廠”模式,引入漢奇喜毛絨玩具工廠,實現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蔡河村村民曹麗是毛絨玩具工廠里的“新人”,剛上班一個月的她對這份工作非常滿意。“在這里工作挺好的,離家很近,既方便了孩子上學,又照顧了家里的老人。”曹麗說道。“之前在外面打工,總覺得虧欠了家人,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每次打電話都要等到我先掛,讓我感覺到心酸得很,所以今年過完年,聽到社區工廠招工的消息,我就決定留下來不出去了。”
和曹麗一樣,石泉縣有一大批搬遷群眾選擇在社區工廠就業務工,良好的工作環境、靈活的工作時間、完善的配套設施,都是她們留下來的原因。
在喜河鎮,寬敞明亮的兒童活動中心和老年人照料中心,是當地政府為解決社區工廠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而特地打造的配套設施。在這里,務工群眾可以把無人照看的孩子和老人送到兒童活動中心和老年人照料中心,然后安心去社區工廠上班,有效實現工作家庭兩不誤。
工廠圍著社區建,上班的同時能顧家,留守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喜河集鎮社區婦聯主任劉麗介紹道:“在工廠務工的婦女們上班前把孩子送到學;蛘邇和顒又行,下班再來接他們,晚上還可以參加社區的文體活動,跳跳廣場舞,就群眾而言,勞逸結合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毛絨玩具社區工廠,是我們在精準就業扶貧過程中,為移民搬遷的群眾找到的一條新的致富路徑。”喜河鎮黨委書記王全波說道。“前期,我們通過招商引資,落地建成了4層3200平方米的標準化毛絨玩具工廠,可有效解決310名群眾就業,隨著工廠的建成投產,越來越多的群眾紛紛前來務工,減貧帶貧效應初見成效。”
“新任的員工我們提供為期三個月的培訓,培訓期間工資是50元每天,培訓結束后經過考核合格的員工,按計件記酬,平均收入約2000~3000元/月左右,”社區工廠的負責人介紹道。“只要踏實肯干,脫貧增收致富不成問題。”
“這個地方縫紉走線的時候針距要密一些,這樣里面的毛絨才不容易漏出來,這個地方要扎松一些,不然等會做手工的時候不好翻面。”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地指導員工們進行縫紉機操作。
參加此次培訓的龔大翠,是新來的員工之一,之前一直在家里務農。“掙錢是一方面,學門技術也是讓我留在這里的原因之一。之前想出去找個工作,但是人家都嫌我沒啥技術,所以屢屢碰壁,F在來這里,我可以好好學習下縫紉手藝了。”
為進一步提升操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強大家崗位實踐的能力,喜河鎮按照“政府牽頭、部門配合、企業組織”的原則,積極開展各類技能培訓,通過以實操實訓為主,將安全生產、消防知識、環境保護、新民風建設等納入培訓范圍,全面提升社區工廠員工素質,增強技術能力。
現如今,毛絨玩具社區工廠正在石泉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全縣已落戶12家毛絨玩具企業,提供就業崗位約1500余個,實現群眾月均增收2000余元,為貧困勞動力實現人人有穩定就業開辟了一條新的致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