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朋)石泉池河鎮五愛村十二組有這樣一戶不同尋常的貧困戶,腿部殘疾的他不能像常人一樣直直站立,積極樂觀的他卻比常人看著還要挺拔,他歷經了太多的挫折與磨難,卻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他的名字叫廖元銀。他雖是貧困戶,他卻總是想方設法謀出路,希望不再貧困。
困難此起彼伏,堅持才有希望
據了解,廖元銀,41歲,家有3口人,父親68歲,母親66歲,是五愛村十二組一戶低保貧困戶。現在,家里主要勞動力還是依靠廖元銀。
他腿部殘疾,從小就比別的孩子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因家庭和個人原因,十多歲就開始在中國鞋都——溫州闖蕩,干不了重體力活,就學著別人干起了修鞋的買賣;后來一次感冒檢查被確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為治病修養和方便照顧家人,他又回到家里養起了雞,但是由于經驗和技術不足等原因,導致虧損;于是,他又重操舊業于2010年輾轉回到石泉縣城修鞋,還做冰糖葫蘆賣,除去房租水電和生活開銷,所剩無幾,經常都是入不敷出。
一次次的選擇、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重頭再來,他少有言談,卻總是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笑對人生的各種苦難,艱苦奮斗,自強不息。
扶貧先要扶志,解決現實問題
人生之路,荊棘遍地,坎坷泥濘不計其數。有的人望而卻步不知所措,而有的人披荊斬棘通向大道。畢竟曾經養雞失敗過,手頭上本來就沒有什么積蓄,擔心再失敗了就會讓家里經濟負擔更大。
為解決廖元銀不想養、也不敢養雞問題。作為廖元銀的幫扶干部也是駐五愛村第一書記胡忠平了解到情況后,就和工作隊一起多次上門給他做工作,宣傳當前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積極動員他發展林下養雞產業。考慮到實際情況,駐村工作隊承諾會想辦法幫他墊付購買雞苗的錢,通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廖元銀最終下定決心,再一次發展養雞產業。
言必行,行必果,廖元銀的養雞之路就此鋪開。駐村工作隊于2018年先后三次為廖元銀共計墊付22000元,購買雞苗2200只,每一批雞苗到手后,他都是百般呵護、悉心照顧,盼望著這些小雞健康成長,眼看著小雞一天天長大,他的信心也一天天大長。
扶貧還要扶智,解決思想問題
物質貧困是表象,思想貧困才是根本。河海大學掛職石泉縣池河鎮五愛村第一書記胡忠平始終認為解決思想貧困才是解決貧困問題的要害所在,而加大教育培訓則是解決思想貧困的根本。
為促使廖元銀主動養、大膽養雞。在工作隊的鼓勵下,廖元銀積極參加鎮村組織的養雞培訓,還鼓勵他從網上學習養雞相關技術,小雞孵化技術便是他從網上學來的。因貴妃雞和珍珠雞的市場價值較高,作為第一次大膽嘗試,廖元銀便從網上購買了150個雞蛋,包括貴妃雞蛋和珍珠雞蛋等“特種雞蛋”,根據學到的孵化技術,最終孵化成功110余只,看到孵出的小雞,自己心里樂開了花兒。“物以稀為貴”,這些“特種雞”很早就被預定了,這讓他感到很滿足。
據了解,2018年,廖元銀一共養雞2300余只,人均純收入達12398.23元,并實現了高質量脫貧。嘗到了甜頭的廖元銀,現在越干越有勁了,在2019年定下了養雞5000只的“小目標”。
先進典型推廣,帶動周邊發展
扶貧先要扶志,還要扶智,志智雙扶,才能更好的解決貧困問題。每次在產業發展培訓宣講會上,工作隊長和第一書記總是要拿廖元銀這戶舉例子。廖元銀最開始不想養、不敢養雞,到現在主動養、大膽養雞,因為發展養雞產業后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回報,掙到了錢,對養雞產業更有信心了。
由于廖元銀的勤奮努力,先后斬獲鎮級、縣級和市級脫貧攻堅“自強標兵”榮譽稱號。他已然成為了脫貧致富的榜樣,周圍的鄰居也都看到了新的賺錢路子。目前,通過工作隊的努力,又有10余戶也開始了不同規模的養雞之路,現在有3戶養殖規模已經達到了1000只以上。
只有貧困戶不再貧困,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肯定。廖元銀也相信,只要自己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今后的生活一定會更好,自己一定會不再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