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唐清)鄉土人才活躍在田間地頭,是改變農村群眾貧困面貌的中堅力量,石泉充分發揮鄉土人才的帶動效應,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人才驅動”。

“老黨員沈景義是茶里村養蜂技術能手,幫扶指導1貧困戶發展養蜂,蜜蜂由原來的3箱發展到13箱,年產蜂蜜100多斤,收入達6000多元,實現了穩定脫貧”,縣科協駐中池鎮茶里村“第一書記”在深度貧困村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樂滋滋地分享著該村在產業發展上的經驗。去年縣科協首次聘用23名“鄉土人才”為產業戶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帶動脫貧成效明顯,今年又從全縣5個深度貧困村中選聘8名“鄉土人才”助力村級產業發展,不斷增強鄉土人才發帶領貧困群眾致富的“領跑”能力。
精心“育”才 全面提升鄉土人才的技能
石泉縣突出政治引領,全面推進“黨建+鄉土實用人才+產業發展”模式,不斷更新完善村級后備干部資源庫。按照思想有境界、投資有實力、經營有能力和致富能幫帶、新風能引領、治理能出力的“三有三能”標準,從農村各類能人中擇優遴選近1000名鄉賢能人,通過技能培訓、結對幫帶、落實扶持政策、田間課堂等措施,培養一支“思路寬、點子多、懂經營、會技術、善管理、能致富”的村級發展帶頭人隊伍,增強農村黨支部“雙帶雙促”能力。同時,有針對性地組織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開展技術培訓,目前,開展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22期,培訓人次達1800多人,200余名種養殖農戶參加新型農民職業培訓,使鄉土人才成為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和“主力軍”,提升了科技脫貧致富的能力。

“曾溪鎮大溝村現有中鋒養殖40戶,其中貧困戶24戶,培養中鋒技術員13名,注冊了“老鴉山”蜂蜜產品商標,全村發展中鋒1125箱,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技術服務隊”縣政協派駐曾溪鎮大溝村“第一書記”自豪地說道。
科學“管”才 完善動態管理機制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石泉縣不斷優化人才服務保障機制,制定了《石泉縣“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鄉土人才管理使用辦法(實行)》,對鄉土人才選拔實行動態管理,受聘鄉土人才每月在村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時間不少于10天,實行一季一考核,一年一聘用,并給予鄉土人才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的技術服務補助資金,通過現場觀摩、經驗交流、互幫互助等措施,積極引導鄉土人才做好“三員”,即脫貧領導員、發展技術員、產業指導員,發揮“三帶”作用,即帶頭引領示范、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讓鄉土人才“活”起來,推動農村產業發展。

東風吹來滿眼春,潮起正是揚帆時。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建立健全培育、履職、激勵的鄉土人才成長鏈,讓鄉土人才在助力鄉村振興中施所能、展才華、顯身手,既能成為推動農村發展的“土專家”,又能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