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小平 郭家斌
近年來,石泉縣以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國家支持農民工等返鄉創業試點縣建設為抓手,依托自然生態、人文旅游和富硒農產品等資源優勢,健全落實創業優惠政策,探索建立“建強創業就業基地促創業、加大創業貸款扶持促創業、培育能人提升技能促創業”的“三促”扶持創業工作機制,帶動大眾創業、擴大縣內轉移就業,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積極貢獻。
建強創業就業基地
石泉縣結合全域旅游、農業主導產業和富硒產業發展,落實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新社區工廠和扶貧基地建設等優惠政策,放寬創業準入門檻,創新建立“移民搬遷社區變景區、景區變創業就業基地、基地變市場”的“三變”模式,促進創業、就業、產業“三業”協調發展。累計建成返鄉創業示范園3個、創業示范鎮示范街區7個、省級創業孵化基地1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6個、新社區廠12家、就業扶貧基地20個,入駐創業實體312家,帶動就業2871人,其中貧困勞動力612人。
社區變景區。深度挖掘傳統農耕、民俗風情、子午古道、鎏金銅蠶和鬼谷子等文化內涵,加強水電路訊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把后柳中壩、后柳廖家灣等移民搬遷社區包裝打造成“作坊小鎮、奇石根藝園、金蠶小鎮、饒峰驛站、鬼谷子文化小鎮”等文化旅游體驗景區。
景區變基地。用足用活創業就業政策,及時兌現創業孵化基地、就業扶貧基地建設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補貼,用優惠政策撬動、能人帶動,將后柳廖家灣根藝奇石園建成省級創業孵化基地、中壩作坊小鎮建成市級創業孵化基地、鬼谷子文化小鎮建成縣級創業孵化基地、饒峰驛站建成市級就業扶貧基地。
基地變市場。創業孵化和就業扶貧基地既是景區,也是旅游產品集散地,還是富硒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的銷售市場。基地既能讓游客體驗傳統農耕、手工制作的樂趣,也能將當地富硒農產品、手工工藝品就地銷售或通過電商網絡平臺在線上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三業”同發展。首先促進了創業。返鄉能人陳國盛創建的中壩作坊小鎮,現已孵化25名小老板;其次擴大了就業。社區變景區、景區變基地后,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特別是貧困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有力地推動了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第三壯大了產業。帶動了基地周邊農戶的茶園、果蔬觀光采摘園、農家樂、農家賓館、旅游服務業和傳統手工業的發展,一舉多得。
加大創業貸款扶持
該縣采取加強信用村建設、提高放款額度、強化貸后服務等措施,至目前,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63億元,扶持返鄉農民工等成功創業3312人。
加強信用村建設。率先建立創業擔保貸款信用村11個,將一般自然人納入反擔保范圍,著力破解貧困家庭等群體無財產抵押、缺乏自信的“痛點”和無人提供反擔保的“難點”,使 200余名創業者通過信用村免除反擔保,充分調動了返鄉創業的積極性。
適當提高放貸額度。全面落實提高創業擔保貸款發放額度政策,分別將個人創業、合伙創業貸款額度、勞動密集型企業貸款貼息額度提高到15萬元、50萬元和300萬元,全力支持返鄉創業和小微企業、勞密企業發展。
強化貸后跟蹤服務。組建創業指導專家團隊,切實開展項目推介、政策咨詢、包裝策劃、企管營銷等跟蹤指導服務;經辦銀行按季上門回訪,了解創貸戶經營狀況、提醒逾期風險,著力提升創業貸款使用效率和創業成功率。
培育能人提升技能
大力培養創業能人。深入實施“能人興村”戰略,累計培育“返鄉創業帶頭人”356名、“貧困村致富帶頭人” 425名,并通過合作合伙、入股分紅等形式,吸納260戶貧困戶創業,帶動就業1712人。
實施“技志雙扶”。堅持把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民風等內容融于就業創業培訓,激發貧困勞動力脫貧致富內生動力,主動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去年以來,累計開展技能培訓3555人、創業培訓 432人,其中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1581人、創業培訓241人。
“至目前,通過扶持返鄉創業,輻射帶動了大眾創業,全縣各類創業實體達到1.2萬余個,創業創新氛圍濃厚;增加了縣內就業崗位,選擇回鄉就業的農民逐年增加,縣外轉移就業從2016年的5.5萬人下降到4.3萬人;累計帶動了貧困勞動力縣內穩定就業創業4007人,成為貧困家增收的主渠道;為農村農業發展留住了人力人才,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鄉村文化旅游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是鄉村人才振興、經濟振興、文旅振興的必由之路。”該縣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馬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