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啟鋮
行走在初秋的迎豐鎮,通村達戶的道路干凈整潔,農家小院的房前屋后井然有序。今年以來,迎豐鎮以“拆違建、清四亂、除殘垣、建家園”為主題,打響了一場人居環境整治的攻堅戰,通過機制創新、實干引領和長效管護,讓轄區面貌實現了從“一時美”到“持久美”的深刻蛻變。
織密責任網,鎮村組三級聯動破難題
面對環境整治“整治一陣風,過后就放松”的難題,迎豐鎮首先在機制上尋求突破,構建了“鎮領導包片、鎮村干部包組、網格員包戶”的三級責任體系。鎮黨政主要領導深入一線,逐村分析、逐節點研判,根據村情實際精準劃定示范節點和提升區域,為整治工作明確了方向和標準。

在這一體系下,力量得以高效整合。全鎮范圍內建立了常態化整治機制,制定并推行《迎豐居民環境公約十二條》,將環境維護的責任明確到每一戶、每一位村民,實現了環境監管從“粗放”到“精細”的轉變。同時整合項目資源,全域整治提升,實施人居環境項目4個,投入資金130余萬元。
一線顯擔當,黨員干部爭做“排頭兵”
機制搭建起來后,關鍵在落實。在這場環境整治戰中,迎豐鎮的鎮村干部沒有坐在辦公室指揮,而是全部下沉到一線,拿起掃帚和鐵鍬,從“指揮員”變身“戰斗員”。“周五集中整治日” 成為雷打不動的規矩。每到這一天,由鎮機關干部、村“兩委”成員、黨員群眾、公益性崗位人員組成的隊伍,便會活躍在集鎮入口、主干道沿線、河道溝渠等重點區域,集中清理衛生死角。據統計,行動開展以來,累計清理各類垃圾、廢舊野廣告數百處,拆除亂搭亂建10余處,整治溝渠5公里多,成效顯著。

干部的實干精神是最好的動員令。在香爐溝村,村干部和黨員率先從清理自家庭院做起,帶頭落實“門前四包”責任。他們的行動,村民們都看在眼里。“現在一到周五,大家都自發地收拾起自家和門前的衛生,村里比原來干凈多了。”一位村民感慨道。從“要我改”到“我要改”,群眾參與的熱情被徹底點燃。

深耕長效美,多元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環境整治絕非一勞永逸,迎豐鎮深諳此理。為避免問題回潮,鎮里著力構建一套融合了激勵與約束的長效管護機制。“巡查+評比+激勵” 是其中一大亮點。在弓箭溝村,村里通過“周清掃、月巡查、季評分”,定期評選示范戶,并給予“流動紅旗”和積分獎勵,村民可憑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一機制有效激發了村民的榮譽感和參與熱情,讓維護環境衛生成為了一種習慣和風尚。

此外,迎豐鎮還積極推動“微改造”和“示范引領”。在三官廟村、弓箭溝村累計動員30余戶農戶對自家庭院實施美化,村集體也組織實施微小治理工程,讓曾經的衛生死角變成村里的“微景觀”。同時,全鎮打造多個示范節點、院落等,通過標桿引領、以點帶面,推動全域人居環境整體提升。
從主干道到背街小巷,從公共區域到農家院落,迎豐鎮的每一個角落都在悄然發生變化。環境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也在變。通過鎮村干部的扎實工作和制度化的長效管護,一個更加整潔、優美、宜居的迎豐鎮正展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