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魏永賢 譚文昌)“以前孩子們在外地打工,過年才能回家團聚。過完年家里冷冷清清。現如今孩子們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一家人在一起,天天就像過年一樣。”
今年70歲的張孝德講起兒子張友露回家辦養雞場的事,臉上露出了開心笑容。今年32歲的張友露打過9年工,妻子沈衍嫦也有7年打工經歷。兩人以前在廣州一家電子廠工作,每月工資三千多元。這幾年,聽說家鄉喜河鎮長陽村大力發展養雞產業,技術與銷售環節都有可靠保障,張友露和沈衍嫦便不再出去打工,準備回家發展養殖。
說干就干,2014年他們拿出多年積蓄,并貸款40萬元開始建標準化白鳳雞養殖場。2015年春天引進雞苗,如今,5000只雞已產蛋大半年。每天能收3000多枚雞蛋,按這樣,張友露算了筆賬,兩年下來就可還清貸款。更重要的還可以照顧老人、小孩。
盡管最近是雞蛋銷售淡季,每斤收購價從6元降到4元,一天只有500多元收入,但過了淡季,每天收入就能達到1000多元。為了提高雞蛋品質,張友露養殖的蛋雞,雖說是籠養,但吃的基本是自己配的飼料,喝的是山泉水,雞蛋硒含量高,品質也相當不錯。特別是村里的養雞合作社帶頭人王彪隔三差五就會到張友露的雞場,為他們提供免費技術服務,這讓張友露一家覺得特別省心。
在喜河鎮長陽村,像張友露一樣的養殖戶不在少數,他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養雞合作社,有效帶動當地群眾發家致富,80后的張友露夫婦就是當地一個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