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樂 孫雯)“綠”曾是旬陽之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于旬陽的老百姓們而言,山水雖好,百姓卻難以致富。這里雖被譽為“北國江南”。但為了生計,不少老百姓卻不得不走出大山,為家鄉留下了一片蕭索。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被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在旬陽落地生根,旬陽縣充分發揮林業部門工作職能,搶抓脫貧攻堅政策機遇,落實生態政策性扶貧資金向貧困戶兌付1.4億元,幫助脫貧1萬多戶。
生態補償,點綠成金
家住白柳鎮松埡村的毛義新,一家有3人,兒子和兒媳離婚后,就把孫子毛家峰扔給老兩口,兒子常年外出不顧家,老兩口年邁體弱,無勞動能力,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毛義新一家主要經濟來源就靠620畝的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累計獲得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31781.2元,2017年的公益林補助就有7000余元,不僅解決了三口平時的日常開銷,就連平時看病就醫等費用也能夠用。
旬陽縣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內的16339 戶貧困戶,已通過一卡通累計獲得補償基金 2669.98 萬元,戶均增收1634.11元。僅2017年度,全縣兌付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598.8025萬元,惠及全縣林農49234戶,涉及貧困人口56161人,兌付貧困群眾生態效益補償資金522.9543萬元,實現戶均增收320.06元。
土地流轉,以綠變金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通過土地流轉,可以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也是生態補償扶貧工作中重要的一項工程,該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盤活生態資源,系統謀劃實施生態脫貧工程,促進生態脫貧、產業增收。
金田農業合作社是吳永虎在小河鎮龍王灘開辦的農業合作社。2010年10月,33歲的吳永虎帶著他所有的積蓄從西安回到了家鄉在龍王灘流轉土地300畝,干起了他的“金田農業園區”。
土地流轉給金田農業合作社,又將其中一些地作為股份入股,三個人一年收入六七萬。”吳高金高興地說。
龍王灘村村支書寧國清介紹道:“金田農業合作社與3個村162戶農民簽訂了300畝水田20年流轉合同。他對土地采取折算常產,每5年浮動一次,第一個5年,每畝400元,第二個5年每畝500元,農民高興也安心。”
在旬陽像小河鎮龍王灘這樣流轉土地幫助農民增收的不在少數,按照《關于大力發展山林經濟的意見》部署,該縣采取以山林為元素、綠色為基點,以特色經濟林業、山林休閑旅游開發為重點,引導山林資源有序向產業大戶、新型經營主體、資源開發龍頭企業流轉,實現盤活資源稟賦、適度規模開發、拉動生態脫貧。
目前,該縣重點貧困區域累計流轉林地2.8萬余宗、13.4萬余畝,流轉資金900余萬元,林藥、林菜、林菌等林下種植7.2萬畝,林畜、林禽等林下養殖130萬頭(只),年接待生態旅游30萬余人(次)。
生態護林員,保綠生金
為切實做好生態護林員選聘及日常管理工作,該縣成立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領導小組,對2016年首批脫貧的45個村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2016年,將290萬元補助資金用于575名生態護林員的工資補助。利用生態保護補償引導貧困人口有序轉產轉業,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保護人員,引導貧困群眾依托當地優勢資源發展“綠色產業”。
白柳鎮峰溪社區一組葉世英是眾多受益的貧困戶中的一員,她逢人就說:“家里母親不能動,孩子他爸常年要吃藥,孩子上學支出大,被評選為村上的生態護林員后,每年有5000元的補助金,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里,對我家來說這筆錢起到了大作用。”
村支書景天兵介紹道:“村里的貧困戶被選為生態護林員后,會經過專業培訓,日常工作是護林防火、防治森林病蟲害和保護重點公益林,村里的林地安全得到保障,對貧困戶來說還能增加收入。”
如今,旬陽沿著綠色發展理念,這個“北國江南”走上了一條資源消耗少、生態紅利高、經濟效益好的生態文明之路。這條路是一條希望之路,如同綠色的意蘊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