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代宏波 曾文靜)人勤春早農事忙,花兒吐艷柳枝婀娜。暮春四月,走進旬陽縣麻坪鎮,到處一派生機勃勃繁榮景象。田間地頭翻地、起壟、覆膜、播種、施肥、田管……揮锨掄鍬、機耕聲隆隆,干群齊心,搶抓農忙有利時機,爭分奪秒,大干、快干忙備播戰春耕。
“如果一個人殘疾了,心也殘疾了,這樣什么事也做不好。只要心不殘,我們的事業都能夠辦好,殘疾人也能創造屬于自己的事業。”說這話的人是旬陽縣麻坪鎮寨灣村三組的貧困戶張德政。由于勤勞肯干,憑著自己的努力,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不服輸的干勁,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2001年張德政在西安鋼廠務工期間,不幸眼部受傷,家里的唯一頂梁柱倒下了,讓這個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一度失去希望。后來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病情有所好轉,遺憾的是永遠留下了視力叁級殘疾的后遺癥,慶幸的是還可以干點力所能及的農活。
2016年,張德政由于殘疾,70多歲的父母日漸年邁、體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難,通過個人申請及村鎮評議后,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享受國家政策后,生活上雖然有所好轉,但是,張德政看到別人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心里就開始琢磨,自己怎么樣才能脫貧致富,自己不能老是躺在國家政策的懷抱中。張德政暗下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的帽子。
張德政平時沒事的時候,總是一個人看看中央財經頻道或在村內到處逛逛看看,他發現同村的人有的通過種植煙草、發了家致富,有的通過種植中藥材擺脫了貧困,有的通過畜牧養殖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他想干事創業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張德政心里想:“別人能干我也一樣能干,說不定我比別人干的更好”。因為家里缺少勞力、又沒有資金,擔心項目選不準不賺錢反而賠錢,于是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新上任的村主任宋建銀(多年來外出創業成功人士,現返鄉歸村發展,帶領當地群眾發家致富奔小康),尋求幫忙出金點子,找準致富路子。
村主任宋建銀了解到情況后,多次會同縣農商行及鎮干部到其家中,了解其家中的真實狀況,及時與駐村工作隊及村班子成員進行座談研判,幫助出謀劃策。一方面為他申請辦理2萬元的小額信貸,另一方面由于宋建銀在外發展這幾年聽說養殖“蟾蜍”能掙錢、好管理,便自掏腰包2000余元帶著張德政來到西安咸陽東盛制藥有限公司考察,學習養殖“蟾蜍”技術。并隨即以保底20元/公斤的收購價與該公司簽訂了合同。
回村后,駐村工作隊及村干部幫助張德政協調流轉土地、籌備生產材料、圈地、購買種苗,按照“黨建引領˙村社合一”的發展要求,登記注冊了德政養殖專業合作社。2018年6月,張德政在駐村工作隊及村干部的真情幫扶下,如愿圈地養殖“蟾蜍”80畝,其中成品搭建棚養殖15畝,購買種苗2萬余只,年底獲利40000余元,喜獲豐收,住房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如今已順利入住楓樹交鑰匙小區,席夢思、大彩電、熱水器一應俱全,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如今的德政“蟾蜍”養殖基地已初具規模,蟾蜍生長迅速,幼苗繁殖喜人,近期即將出售兩噸成人“蟾蜍”,農忙時節可吸納當地群眾務工50余人,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30余家。張德政動情的說:“自從被納入貧困戶后,我村幫扶單位縣農商行及鎮村領導干部十分關心我們家的生產生活,村上干部鼓勵我發展產業,縣農商行及鎮上干部為我辦理了‘5321’產業貼息貸款,發放殘疾生活補貼等,我的父母每月按時領取高齡補貼及養老生活補助,我也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今年我看行情好,又流轉了40畝地,預計年底收入10萬元左右。”樸實的話語里,充滿了對生活的信心,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張德政憑著一股子不怕苦、不怕輸的干勁,通過養殖“蟾蜍”過上了幸福生活,用實際行動為全村脫貧致富帶了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