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全名為“中華蜜蜂”,又名土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寶貴蜂種,已有7000年的歷史。中蜂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強、利用率較高、采蜜期長及適應性、抗螨抗病能力強,消耗飼料少等意大利蜂無法比擬的優點,是一項既環保效益好的產業,非常適合陜南山區定點飼養。旬陽地處秦巴山區,海拔高、溫差大,植物品種繁多,四季分明,有多種中藥材,人工種植品種多,自然蜜源充足,發展蜜蜂養殖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和資源優勢。
今年,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地上,將中蜂養殖確定為旬陽脫貧的短平快特色產業,依托秦巴山區“四季常青、密源豐富”的特點,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養蜂,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找到了新的途徑。
為進一步加強中蜂養殖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縣委、縣政府欲將全縣21個鎮列為中蜂養殖保護區,并通過黨建引領、政府帶動的形式,初步形成“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既解決了集體經濟組織產業發展難、經濟空殼化的問題,也帶動了貧困戶產業發展,可以說一舉多得。該縣制定了《旬陽縣2019年林下養蜂實施方案》,由縣林業部門籌措150余萬元資金,計劃在12個鎮35個重點村新發展林下養蜂3500箱。截至目前,縣林業局已給銅錢、雙河、蜀河、神河、金寨、石門調運2500箱蜂種,累計培訓蜂農300人次,每村安排一名技術員負責跟蹤指導,同時印發《高效養中蜂手冊》實用技術手冊2000余冊,發放養蜂配套用具80余套,為全縣中蜂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物質保障。
領第一批蜂的銅錢關鎮銅錢村七組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劉國平高興的感慨:這蜂太好養了,蜂都讓專家馴化好了,我領了10箱蜂,回家后就按照技術人員的交待——避陰靜置、放蜂場、整理蜂箱、蓋蓋布、開蜂門等技術規程操作,蜂死亡的很少,跑的也少,不要一兩天,蜂就安定下來了,每個蜂箱內都是滿滿的蜜蜂,現在都開始采蜜工作了,還有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雖然我這腿腳不方便,但養蜂不費多大勁,今年脫貧不愁了。
林業局聘請的秦巴農科院專家吳明燈為大家算了一筆賬,他深切體會到靠山吃山的好處——得天獨厚的資源,再加上中蜂養殖投入少,不論老人還是婦女都可以養,而且不影響其他勞動生產,1箱蜂一年可以收入1000多元,輕輕松松養殖二十箱,一年可以收入二萬多元,絕對是一個富民的好產業。
目前,全縣共有養蜂合作社15個,發展中蜂養殖業1800多戶,養殖量達15000多箱,其中貧困戶養蜂1354戶,全縣將有6000多戶貧困戶從中受益。農民要脫貧,鄉村要振興,產業帶動是關鍵,大力發展林下養蜂,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培育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將這份甜蜜的事業做大做強,讓農民富起來,讓鄉村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