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敖忠旬 黃妮
近日,雨后初晴,住在旬陽縣麻坪鎮麻坪社區陽光小區安置點的搬遷戶賀德俊前往菜園子給黃瓜秧施肥搭架,返回小區時,他順道在“愛心超市”用文明積分卡兌換了一瓶醋和幾袋洗衣粉。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兩頭跑”,麻坪鎮陽光新區在安置點附近流轉了20畝土地,免費劃分給47戶搬遷戶種菜,讓搬遷群眾吃菜不用買,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成本。
小區里“愛心超市”的貨品更是一應俱全,各村每季度結合脫貧攻堅、文明家庭、土地騰退、產業發展、孝老愛親、志愿服務等道德評議評選先進典型,發放5至10分不等的文明積分卡,群眾用獲取的積分卡就可以在“愛心超市”兌換所需要的日常用品,爭相做好事成為了麻坪這個國家級文明村鎮群眾的文明實踐新風尚。
為了讓搬遷群眾樂業安居不返貧,麻坪鎮為搬遷戶建起了小產業園和小勞務園。錢河梁村張家平就是產業園的受益者之一。用他的話說:“黨和政府,不光讓我們住進新房,還變著法兒地讓我們增加收入,劃分地塊供我們栽辣椒,產銷一條龍服務。”
和張家平一樣在小產業園發展的有56戶。麻坪社區移民搬遷陽光新區安置點鐵山農業產業園區,按照“社區黨支部+農業產業園區+搬遷農戶”經營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共流轉107畝土地分給56戶搬遷戶自主經營種植辣椒,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提供土地、種苗、技術、訂單收購,推行“農民主產、合作社主銷”的供銷一體化模式,銷售后再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扣回地租和種苗費,讓搬遷戶在家門口掙錢。
為了給搬遷群眾開辟更多的就業增收途徑,麻坪社區流轉150畝土地建設易地搬遷勞務就業園,通過社區集體生產經營,優先為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的易地搬遷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穩定解決26戶72人勞務就業的同時,又助推了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實現“雙贏”目標。
為解決部分老年人故土難離等難題,麻坪鎮通過村集體經濟運營投資20萬元,流轉荒山荒坡8畝建設“小公墓”,配套小區紅白理事會,讓搬遷小區的老年人徹底沒有了后事之憂。
“水管壞了有人修,小區臟了有人掃,像城里人一樣生活,還給我們分了小庫房,讓農資農具有地方放,政府考慮得真周全。”海棠寺村搬遷戶張遠云高興地說。
為了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生活,麻坪鎮在各安置點實行“黨建+”模式,由支部委員兼任黨小組組長,搬遷地黨員和搬遷戶結對促融入。各樓選舉產生樓長,組建業主委員會,健全小區黨小組、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等管理服務機構。
“搬遷戶農資農具和閑置物品無處存放,造成了小區亂堆亂放,還存在安全隱患。”為解決這一問題,物業公司充分利用各樓閑置的瓦坡頂房,實行動態管理,免費租賃給有儲物需求的搬遷小區居民,讓小區始終保持整潔有序。
建立安居樂業的后續幫扶長效機制,麻坪鎮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邊實踐邊探索,各安置點因點制宜,建起小物業、小超市、小庫房、小菜園、小產業園、小廣場,讓搬遷群眾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困難有人幫、宣傳有陣地……
“好日子那個好日子”每當夜幕降臨,陽光新區小廣場歌聲嘹亮,搬遷群眾在悠揚的歌聲中,齊步邁入新時代的文明富裕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