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麗俠
時至深秋,走在旬陽縣小河鎮落駕河的小山村里,總能看到水百合這種植物。南陽山腳下空氣濕潤涼爽,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腐殖質,為水百合提供了極佳的生長環境。天氣轉冷,樹木黃枯,林地中的水百合卻高低錯落,亭亭站立于寒冷朔風中,在這片土地上,很多人正在依靠這些植物脫貧致富。
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在新產業的孕育和發展上總是有敢于吃螃蟹的人,鐘大明就是其中之一。當過村干部的鐘大明深知產業是農民增收脫貧的主業,而落駕河村是典型的深石山區,因海拔高,氣候寒冷,一直以傳統的種養為主,廣種薄收,經濟效益低,是一個貧困村。自2009年開始,他一直在尋找適合的產業,幾經實驗,立足資源優勢,又進行了市場調查和效益分析,后成立了合作社,大力發展以水百合為主的中藥材產業。
在合作社建設之初,鐘大明希望合作社能夠帶領這里的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盡早摘掉窮帽子,走上致富路。鐘大明說,一開始他就意識到,僅僅依靠原有的200畝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擴大水百合種植面積,有了規模才有效益。
“依托水百合產業,為當地的群眾,尤其是貧困戶提供一個就業增收的機會。以落駕河村為中心,輻射附近的屈家溝口、中心、栗朳溝等村,共有300余戶農戶參與到合作社中。水百合作為長效產業,經過三年的精心培育,今年都豐收了,每一戶貧困戶都實現了500元的分紅。”合作社負責人鐘大明說。
經過4年多的發展,水百合已成為了小河鎮的品牌產業之一,越來越多的農戶從中受益。“我共種了4畝水百合,家里林地多,以前一直為產業發愁,現如今我這地里不光能長樹、長草,還能開出‘致富花’。”落駕河村丁圭樹滿心歡喜。據悉,丁奎樹原是村里的貧困戶,但他自強不息,用自己的勤勞走上了脫貧致富路,今年豐收的水百合加工后,一經銷售,他便能獲得近10萬元的收入。
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接市場,從田間到市場,從生產到銷售,合作社為社員生產經營提供全程指導,原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找準了與大市場的對接點,實現了從“提籃小賣”到“抱團生金”的大轉變。目前,水百合打通了北京、上海、重慶、南寧、昆明等地的市場銷售渠道,實現了與市場的直接對接。自2017年以來,小河鎮水百合種植面積達到2000余畝,直接參與種植農戶300余戶,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小河鎮黨委書記王明柱說:“水百合產業的發展,為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鎮域格局提供了新模板。今后小河鎮將繼續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大力發展林下種植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保障脫貧成果,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