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妍 通訊員 李宇翔
金秋時節,丹桂飄香。走在旬陽市甘溪鎮的鄉間沃野,目之所及的是干凈整潔的鄉村道路、欣欣向榮的蠶桑產業、碩果累累的特色果業、錯落有致的村居院落。農家小院里,房前屋后的小菜園里生機勃勃,小花園中花兒朵朵,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今年以來,甘溪鎮充分運用組織聯建、發展聯抓、工作聯動“三聯”機制,深入推進第一書記“組團服務”,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聯盟為抓手,深度開展互動協作,形成資源互補、信息共享、產業共興的良好局面。
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9月20日,安康市第三屆生態運動會釣魚比賽在甘溪鎮梯巖村冷水河魚莊舉辦,比賽吸引了來自安康各縣(市、區)及四川、湖北等周邊省份百余名垂釣愛好者。比賽過程中,選手們全神貫注,將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陸續收入網中。
甘溪鎮河網縱橫,豐富的水域資源為垂釣運動提供了優良環境,也培育了一大批熱愛生活、崇尚健康的釣魚愛好者。如今,釣魚運動已成為旬陽極具人氣和吸引力的全民健身項目。
“我們在活動現場設了黨員先鋒崗,全力以赴做好交通保障、醫療救援、人員引導、茶水服務等賽事保障,為推介甘溪的生態魅力與休閑旅游拓展新的窗口。”甘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明介紹,本次賽事是打造“山水太極·人文旬陽”品牌,推動“文旅+百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坐落在冷水河岸邊的神隱谷園區,是市民青睞的休閑勝地,園區白天有漂流項目,夜晚有草地音樂會、星空電影、篝火晚會等活動,還有露營帳篷,可讓游客夜宿山野、聆聽蟲鳴。
有著50年黨齡的肖文星,家就住在園區漂流的下碼頭處,自園區開園,他就開始義務維護園區周邊的環境衛生。“天天有游客來家門口玩,自然要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好迎客。”肖文星說。
神隱谷園區負責人焦柱介紹,園區自開始建設,就得到鎮、村的大力支持,村里的黨員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帶頭協調、積極參與園區建設。
“村上的48名老黨員一直是主力軍,平時園區舉辦活動的時候,他們在活動現場維護秩序,做好游客引導服務。”梯巖村黨支部書記周先勇笑著稱贊道:“黨員們的思想覺悟都很高,來幫忙的時候飯都不用管,都是在家吃飽了才來的!”
今年以來,甘溪鎮充分運用組織聯建、發展聯抓、工作聯動“三聯”機制,深入推進第一書記“組團服務”,打破行政村界限,深化人居環境整治,村村聯合開展“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專項行動,讓人居環境更優美。
“鎮上帶頭治理環境,我們更得自覺打掃好自家庭院!”梯巖村的院壩會上,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為人居環境整治出謀劃策。
隨著鄉風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甘溪鎮強化思想引領、加強文化建設、完善長效機制、深化環境整治,讓文明新風吹進12個村(社區)的每個角落。
聚焦產業共興促增收
“桑葚干除了烘干外還可以用低溫冷凍的方法保存。”“我覺得桑葉茶不僅口感好,還能降血壓、降血脂。這次回去了我要向朋友們好好推薦一下。”甘溪鎮的9名第一書記圍繞施家坡村蠶桑產業建言獻策,“組團服務”現場熱鬧非凡。“第一書記組團服務用一天時間就幫助我們銷售了400斤桑葚!”甘溪鎮產業帶頭人胡文迅滿臉喜悅。
蠶桑產業是甘溪鎮以第一書記“組團服務”為紐帶,集智聚力助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胡文迅告訴記者,他是一位有著33年黨齡的老黨員,以前在外地做工程,逢年過節回家時,看到附近經濟條件不好的村民,都會送些糧油。“多年過去了,他們還是窮,這讓我開始反思,決定從‘授人以魚’轉為‘授人以漁’。”于是,闊別家鄉多年的他,回到家鄉甘溪鎮施家坡村,創立興旬合作社,發展蠶桑產業,帶動鄉親們增收。
2019年,在國家政策及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胡文迅創辦的旬陽市興旬生態蠶桑產業示范園建成。為了挖掘桑樹的用途,他專門去廣東學習了桑芽宴制作,合作社的第一個產品桑芽菜上市,當年就打開了銷路,賣到西安、漢中等地;緊接著,他又推出桑葉茶、新鮮的桑葚果、桑葚干、桑葚酒等一系列產品。
“合作社忙的時候一天需要60多名勞力,本村勞力不足的時候,黨員們也積極參與。”施家坡村黨支部書記胡文博介紹道。
合作社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吸納了附近300多名村民就業,帶動了周邊蠶桑產業協同發展。2023年,合作社蠶桑產業年產值達520萬元,入選“2023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
目前該合作社已種植各類果桑、藥桑1000余畝,建成線下蠶桑制品展覽館和桑葉茶加工車間,大力發展蠶桑制品精深加工業,進一步激活了農村產業潛力,增加了農民收入。
甘溪鎮黨委書記張曉明說:“我們通過黨建引領,將分散獨立的力量聚合起來,以產業為抓手,實現黨員積極擔當作為,從‘服務一村’到‘帶動一片’,激活了鄉村振興的紅色動能。”
構建問題共解同心圓
甘溪鎮全面推行第一書記“組團服務”,在鎮內開展村村聯建,與幫扶單位開展城鄉聯建,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互相分享工作經驗,互相提供幫扶資源,共同商定幫扶措施,推動駐村幫扶工作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深化第一書記“組團服務”力量,在產業發展規劃、技術資源共享、產品銷售等方面形成立體化協作機制。
“我們村的水車再拉一趟就夠了,有沒有哪個村需要水車,我們幫忙協調。”旬陽市紀委監委派駐高莊村第一書記陳昌在“組團服務”群里問道。
今年夏天,面對少雨干旱的天氣,甘溪鎮由9個駐村工作隊聯合成立的“抗旱保收專班”迅速運轉。通過整合各村水利設備,統一調配12臺抽水機、3輛運水車,累計保障全鎮5000余畝煙田、2.4萬余畝農田用水。
將一人資源做到全團共享,各駐村工作隊整合駐村幫扶資源,實行一村需要,全團幫扶模式,根據幫扶需求,充分發揮第一書記組團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優勢,助力甘溪產業發展、群眾增收。
“組團服務”催生出“問題聯解”新機制。甘溪鎮各村第一書記牽頭建立“三張清單”破題機制,共同梳理矛盾隱患清單、治理難點清單、資源需求清單,組建由第一書記牽頭的“邊界調解隊”。
“過去只能盯著自己村的產業單干,現在全鎮的產業資源都能調動!”旬陽市財政局派駐十字嶺村第一書記郭景峰介紹道,他所在的村是著名的“千畝桃園”所在村,在果園管護期,由周圍各村黨支部組織的100余人隊伍進駐果園,搶抓節令開展管護工作,有效提升了桃園管理效率。今年春季花期后,通過產業聯盟協調農機跨村使用,僅用3天便完成全村桃樹病蟲害統防統治,較往年節省人工成本1萬余元。
“黨建引領,跨村協作”模式正在成為甘溪鎮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在周莊村,由安康市公共資產經辦處派駐的第一書記曾鋒以“訂單銷售”形式將甘溪各類特色農產品送往了安康人民的餐桌。
如今,甘溪鎮以第一書記“組團服務”,創出了“組織共建、產業共興、難題共解”的發展模式,強化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培育了特色產業,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們要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讓每個村既保持特色又形成合力,真正實現‘一村富’變‘村村富’。”展望未來,甘溪鎮黨委書記張曉明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