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高小軍
清晨5點,天剛蒙蒙亮,鎮坪縣華坪鎮團結村的煙農黃再富已經背著藥箱走進了烤煙地。“這陣子的煙葉得趁早晚涼快做防蟲工作,正午的太陽能把人曬暈。”他一邊說著,一邊有條不紊地給煙葉上藥,他弓著背往田埂挪,汗水順著黝黑的臉頰往下淌。
不遠處的烤房外,李本菊正和幾個村民在一起編煙葉。她們的手指被煙葉汁液染成了黃褐色,額頭上的汗珠滴在編織的竹竿上,一會兒就蒸發成一片白印。“今年,我種了七八十畝的烤煙,天勢好的話這片煙田能收1萬多公斤干煙,家里的開銷夠了,還能添臺新農機。”李本菊說。從育苗時的拌基質、裝盤,到采收時的分揀、烘烤,煙苗像個“金娃娃”,需要煙農們日夜照料。眼下,高溫天里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澆灌著農戶們豐收的希望。
在小渝河萬畝絞股藍示范基地,成片的絞股藍藤蔓像綠色的綢帶鑲嵌在土地上,渝龍村村民劉應翠正蹲在地里除草。“這草長得比苗快,太陽越毒,草越瘋長,不除干凈,苗就被搶了養分。”劉應翠戴著草帽,脖子上搭著濕透的毛巾。
這片絞股藍基地采用林下種植模式,樹蔭雖能擋去幾分陽光,卻擋不住悶熱的濕氣。劉應翠和其他農戶一樣,每天天不亮就來上工,中午躲在樹蔭下啃幾口饅頭,吃一碗泡面,下午接著干到太陽西斜。“一天能掙120塊錢,夠買米買油了。”她笑著說,手里的動作卻沒停。絞股藍要長兩三年才能收,劉應翠和工友們就像守護孩子一樣守護著這片綠,高溫也好,風雨也罷,只要藤蔓在長,日子就有盼頭。
海拔千米的山坡上,黃連苗在遮陽網下探出嫩綠的葉片,70歲的王云生正蹲在地里除草。黃連喜陰,三伏天的高溫是巨大的考驗。“這黃連得長6年才能收,一年除草要三四遍。”他指著身后的坡地說。
華坪鎮的黃連種植有幾十年歷史,王云生種了半輩子黃連。“以前靠肩挑背扛,現在修了通組路,能用車拉了。”他直起身,捶了捶腰,望著腳下的黃連苗感慨道。高溫下的勞作雖苦,但想到收獲后的喜悅,王云生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黃連雖苦,卻能讓日子變甜。
夕陽西下,華坪鎮的田野漸漸褪去灼熱。村民扛著農具往家走,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