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浩軒
“師傅,您看我這包子褶捏得對不對?”7月18日,在紫陽縣瓦廟鎮新華村王家河安置點,45歲的村民張麗娟舉著剛捏好的包子,向中式面點師請教。
這場熱鬧的培訓源于她在月初院落會上那句“想開店卻沒手藝”的心里話。瓦廟鎮的黨群連心服務網格隊由黨員、村干部和鎮干部組成,120余名鎮村干部每周至少2次入戶走訪。在各組每月固定召開的院落會上,隊員們會把村民訴求一一記在民情民意紀實簿上。“新華村張麗娟想學制包子”“新民村18戶居民盼面點培訓”……這些訴求每周五都會匯總到鎮政府的民情分析會。
會上,鎮領導結合專家團隊和創業成功人士的建議進行研判。“通過了解,各縣商超每月缺1000多斤到2000多斤手工面點不等,這是個大缺口。”本土創業者賀至杰分享的經驗,與專家“中式面點市場需求穩定”的分析一致,鎮里當即決定開展中式面點技能培訓。
考慮到各村(社區)相距較遠,鎮里打造了“流動培訓班”,用改裝的車輛載著蒸箱、面板等工具巡回授課。“以前集中在鎮上培訓,我們村12個人報名,最后只去了5個,光路費就花了不少。”老莊村黨支部書記彭強說,“現在培訓到村口,26個人全去了。”
“以前發面總失敗,現在知道溫度怎么控制了,下周就準備去趕集試賣!”張麗娟捧著剛蒸好的包子笑著說。截至目前,流動培訓班已累計開展11場,培訓人才300余人次,接下來還將開設月嫂、電商等課程。瓦廟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方勇表示:“群眾的需求清單就是我們的服務菜單,要讓精準服務落到實處。”
從收集訴求到精準施策,瓦廟鎮用“一支黨群連心網格服務隊+共話一場發展院落會+一本民情民意紀實簿”的模式,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讓鄉親們的創業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