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儲松峰
清晨的漢江,薄霧如紗,胡才明夫婦已仔細檢查好擺渡船的纜繩,準備迎接兩岸往來的鄉親;鎮中心敬老院里,志愿者的巧手為老人剪出清爽發型,歡聲笑語伴著茶香四處漫溢;在助學儀式上,鄉賢們擲地有聲的承諾,為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點亮希望之光。在紫陽縣洞河鎮,孝義與善舉已如漢江之水,深沉而綿長,無聲地浸潤著這片土地,繪就出一幅景美、人和、風淳的文明鄉村畫卷。
孝老愛親,于堅守中詮釋人間真情
“他是我的丈夫,照顧好他,是我的本分。”在二臺子社區,居民們常能看到張鳳瓊攙扶丈夫李金元在廣場上做康復訓練的身影。這一場景,已風雨無阻地持續了四年。2021年,丈夫突發腦梗導致半身不遂,家庭重擔驟然壓在了張鳳瓊一人肩上。四年來,她每日為丈夫擦身按摩、精心護理,無論寒冬酷暑,從未有一日間斷,使長期臥床的丈夫始終保持著清爽與尊嚴,未生一處褥瘡。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李金元如今已能借助攙扶緩慢行走,這個曾經風雨飄搖的家庭,重新煥發出生機與希望。
這般動人的溫情故事,在洞河鎮并非孤例。香爐村的鄧以琴,在悉心照料年幼子女與年邁公婆的同時,還積極投身志愿服務,在普法宣傳、環境整治的一線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以孝老愛親的和睦家風和熱心公益的善行義舉,獲評“孝義之星”榮譽。鎮中心敬老院的楊先來大爺道出了老人們的共同心聲:“這里的工作人員細致又耐心,逢年過節總有鎮村干部來看我,住在這里,心里暖洋洋的。”據悉,每逢重陽、端午等傳統節日,洞河鎮常態化開展“孝潤我心?愛滿重陽”等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將義診、義剪、文藝表演等暖心服務送到老人身邊,讓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風尚蔚然成風。
捐資助學,以鄉賢力量托舉未來希望
“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我是又喜又憂,是家鄉的好心人幫我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圓了我的大學夢。”2025年8月,在洞河鎮舉辦的集體升學禮上,石家村的準大學生劉冰冰激動得熱淚盈眶。當天,洞河鎮2025年“小金橘”鄉賢助學項目二期正式啟動,為她匹配了“一對一”幫扶人,幫助其完成學業。
這一凝聚著鄉情與希望的公益項目,由洞河鎮鄉賢會發起,在鎮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從全鎮準大學生中精準篩選出家庭困難且品學兼優的學子進行結對幫扶。“自2023年鄉賢會成立以來,80余名會員在捐資助學、招商引資、鄉村治理等領域持續發力,鄉賢們主動為學子們鏈接更廣闊的教育資源,助力洞河鎮教學質量連年攀升。據統計,自2022年以來,全鎮已成功舉辦50余場簡約而莊重的集體升學禮,以充滿儀式感的文明方式替代鋪張的“升學宴”,并對102名新民風建設模范進行了表揚。
凡人善舉,在奉獻中彰顯擔當本色
漢江之上,胡才明夫婦的擺渡船已在兩岸間往返了三十個春秋。每天清晨,檢查船只安全、攙扶年邁老人、照看隨行孩童,已成為他們刻入骨髓的習慣。這兩艘小小的渡船,早已成為連接兩岸百姓的“連心橋”。談及這份堅守,夫妻二人質樸地表示:“擺渡不僅是謀生,更是一份責任和感情,就算將來大橋建起來,我們‘下崗’了,也心甘情愿。”
這樣的堅守與奉獻,在洞河鎮比比皆是。鎮財政所會計朱成奎,十幾年如一日扎根崗位,以嚴謹細致對待每一筆賬目,以真誠熱心服務每一位群眾;前河村黨支部書記張東文,三年間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帶領這個曾經的“后進村”一步步蛻變為充滿發展活力的“后勁村”;本土企業家曹宏信,致富不忘鄉鄰,先后出資用于改善村道、安裝路燈,五年間幫扶困難家庭百余次。他們,與肢體殘疾卻自強不息、努力奮進的覃紅元一道,榮膺“紫陽好人”稱號,成為群眾身邊可學可做的道德標桿。
如今的洞河鎮,“鄉賢+”機制持續釋放活力,志愿服務與榜樣引領相得益彰。從漢江擺渡三十載的無悔堅守,到助學興教傾囊相助的反哺熱忱;從孝親敬老日復一日的細微溫情,到敬業奉獻忠于職守的擔當本色……無數平凡人物的微光善舉,正匯聚成照亮鄉野的璀璨星河,凝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磅礴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