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一天雖已過去80周年,但仍然值得億萬中國人永遠銘記。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本刊刊發的《碧血丹心映長空》一文,以安康機場為主線,揭開一段安康人民以血肉之軀筑就空中長城,用智慧與勇氣托舉起民族救亡希望的抗戰壯舉。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精神的縮影,更是我們走向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它提醒我們:唯有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方能在新時代繼續書寫守護家國的壯麗篇章。值此之際推出此文,愿讀者從中汲取力量,共筑強國復興之夢。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安康機場不僅承載了抗擊日寇的決心,更書寫了中國空軍由弱到強的騰飛之路。從簡陋的東壩機場到戰略要地的五里機場,再到雄踞一方的陜西安康基地,每一次的選址、修建、擴建,都凝聚著無數中華兒女的汗水與熱血。這里,曾是遙遠的“抗戰前哨”,是連接前線與后方的生命線,更是中國空軍將士們用生命和勇氣,在蒼穹之上譜寫的一曲曲悲壯而輝煌的歌。
四修機場為抗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亡我之心昭然天下。為了軍事戰略需要,修建安康飛機場事宜被提上日程。
1933年冬,安康開始在東關外兩公里的白廟壩建設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跑道長600米,寬40米)的“安康東壩機場”,1935年春建成后,主要用途是溝通鄂豫陜川的交通和停靠蘇聯援華飛機。但由于與漢江同向,1936年5月,戰況緊張,蘇聯空軍志愿隊援華的8架飛機在降落時,誤把漢江當跑道,急忙中,3架飛機扎入麥地,致使飛機損壞。安康遂以機場臨漢江,易遭沖毀,且地狹不利使用為由放棄東壩機場,另行勘地修建機場。1938春,安康著手選址修建新機場。
經實地勘察,新修的機場選址在安康城西北直線距離9000米的秦郊鋪(五里),東起富家河、西到中河、南靠月河、北止四嶺頭一帶。同年5月,安康征調1萬余民工(其中安康縣4000名)進行修筑,用近1年時間完成了填堰、筑壩、軋道、治河等重點工程,建起了南起月河、北到魯家營,長1000米、寬50米、厚30厘米碎石結構的南北向跑道1條。
1939年夏,安康五里機場被命名為中國空軍第五十九站。1941年,因機場跑道南臨海拔785米的鯉魚山,北有海拔1547米的牛山,不利于飛行安全,飛機起飛降落大受影響。于春季至秋季又修建東西向跑道1條,與原南北跑道呈“十”字形,以適應大批飛機對日作戰的需要。該工程于夏季完成。
從1939年到1943年,五里機場先后有中型轟炸機、運輸機等60架、飛行員200余名、地勤人員300多名駐扎。主要防守山西運城,河南鄭州、信陽、新鄉,湖北武漢等地的日軍機場對我大后方的轟炸。
1943年后,日軍空中力量呈現頹廢之勢,但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把有限的兵力孤注一擲地投入華南戰場,部署了跨中國南北的“一號作戰”計劃,實現東條英機提出的“絕對國防圈”的目的。隨著日本侵占湖北老河口后,安康機場成了抗戰“空中前哨”,戰略地位愈顯重要。
1944年5月,安康決定全面擴建五里機場,再次征調5萬多民工(其中安康縣1萬名),進行日夜搶修。擴建機場中,日軍多次出動戰斗機轟炸掃射施工現場,盟軍飛機頻繁起降還擊,加之時值酷暑,工程任務艱巨,不斷發生傷亡事故,死傷民工3000余人,于1945初夏竣工。機場改稱“陜西安康基地”。基地有跑道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800米,道面為碎石結構,厚度50厘米,僅跑道占地2000余畝。同時,還有東西向碎石滑翔道2條,推機道3條、集體停機坪5個、T型機坪40個、隱蔽飛機的大型機窩7個、小型機窩80個、馬蹄型機窩6處、U型儲油洞庫4座,同期修建四嶺頭兩處營房,供美國空軍部隊使用。基地包括通信、發報、儲油、駐軍營房等用地在內,共占地2664畝。
基地建成后,美國第14航空大隊裝備多型飛機約60架,飛行員200名、地勤人員300多名。中國空軍裝備美制戰斗機60架,飛行員200多名,地勤人員600多名。中美兩方人員共1100余名。跑道裝有70只夜光燈,供夜航使用。基地周圍各制高點分別架設探照燈、報警器和高射機槍。同時,在鎮安、旬陽設置秘密雷達站。
美國陳納德的飛虎隊曾進駐基地。此時,世界最先進的重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無偵查俯沖轟炸機和突擊隊員運輸機等均來到五里機場,最多時達102架。
全民支持修機場
1939年初,大批戰斗機經常往返于漢中、安康、老河口等地,擔負阻擊日機入侵和對日作戰任務。
從1939年3月至1945年3月,日軍先后18次出動145架次飛機,偵察、掃射、轟炸安康、旬陽、石泉等縣。其中,安康城區、五里飛機場是他們轟炸的重點地區,日機共炸死平民1182人,炸傷2502人,傷亡總數達3684人(不包括修建富家河機場時遭日機轟炸死傷3000多人)。
其中,1940年5月1日和1940年9月3日兩次轟炸最為慘烈。5月1日,天氣晴朗,人們像往常一樣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11點左右,從武漢方向飛來一編隊飛機,行至五里機場上空施行了野蠻的轟炸,還投放“花式定時炸彈”100多枚。據機場護場隊隊長羅法元講:花式定時炸彈有蝴蝶樣子,有蛤蟆形狀的……一些小孩拉著還發出好聽的響聲,接著就爆炸了。據安康縣政府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3日快郵代電48號稱:“當時早晨,日機24架投彈180余枚,轟炸了安康縣富家河機場,機場附近各村被炸死平民170余人,傷50余人。”
同年9月3日,日本36架戰機對安康城區平民施行了狂轟濫炸、傾瀉燃燒彈、毒氣彈500多枚,加之機槍掃射,老城、新城均慘遭重大損失。整個城區大火籠罩三日不滅,炸死920多人,炸傷2450多人,毀壞房屋2100余間。據1940年9月4日安康銀行上報陜西省銀行的快郵代電稱:“3日午,日機36架3次自西飛來,轟炸新、舊兩城,起火30余處……死傷初謂400余人,今稱千人之語。”又據《陜西省防空志》記載,1940至1945年間,日機共轟炸安康縣10余次,累計炸死炸傷無辜平民1200余人。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安康人民義憤填膺,把憤怒的烈火變成行動。1941年春和1944年夏擴修機場時,各縣動員組織,男女老少齊上,工商士紳捐資,泥水木工獻力,冒著天上飛機的騷擾,踩著泥濘的道路,頂著酷暑的折磨,白天揀石運石,晚上砸石碎石……用血肉之軀建設中國抗戰大后方的空中堡壘。
為了激勵安康人民和抗戰機場的將士奮勇殺敵,1941年機場第一次擴建完成,安康專署贈送“殲盡倭寇”石質牌匾一個。1944年5月,機場擴建時,安康縣府縣長趙文質贈送“捍衛領空”石質牌匾和物資,勉勵大家共同抗戰。
安康機場的戰績
從戰略地位看,五里機場北可進攻山西運城、河南信陽、鄭州,東可進攻武漢、南京、上海等。正是五里機場凸顯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從1941年秋至1944年夏,中國空軍利用五里機場的戰略地位,先后對山西運城、河南信陽、新鄉、鄭州等地實施反擊,破壞日軍的軍事設施,打擊日軍的營房等,對日軍造成極大的損失。
隨著抗戰形勢的好轉,中、美一大批優秀飛行員先后來到安康五里機場。王延周(洲)、邢海帆就是飛行員中的佼佼者。
王延周1944年春來到五里機場。1944年6月2日下午,王延周隨五里機場起飛的22架戰斗機掩護15架轟炸機去炸被日軍占領的鄭州火車站。王延周駕駛戰斗機執行完轟炸任務正要凱旋,戰斗機的引擎卻突然停了,見戰友們紛紛返航,他急出一頭汗。原來是左油箱油量耗盡了,虛驚一場,他擰了一下轉換開關,迅速將飛機拉高到3000米準備返航。“突然,我發現自己的左前方出現了一個黑點。是小日本的飛機!我迅速打開武器開關,做好戰斗準備。黑點越來越大,不一會兒,便能清晰地看清機身上的一幅白底紅太陽圖案。這是日軍一架‘九九’式大型運輸機。也是我第一次和這個大家伙靠這么近。我自言自語地說:小日本,這一次你跑不了了,該我占便宜。他好像也發現了我,晃著臃腫的身子要調頭。我哪肯放過,猛拉操縱桿,戰機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來到它的右后方,一點按鈕,六挺機槍同時開了火。‘噠、噠、噠’,子彈擊中了敵機的油箱,飛機變成一個火球栽了下去。接著‘嘭’的一聲巨響,地上升起了蘑菇云。”王延周回憶這次經歷時說。
回到機場,軍械員檢查后發現,擊落日軍運輸機的王延周只用了18發子彈,擊斃日軍7名將官。
邢海帆是中美空軍混合團第三大隊第二十八中隊的分隊長。1945年1月上旬,邢海帆受命來到五里機場。
為了殲滅日軍航空兵在華中地區集結的力量,1945年1月至6月,中美聯合空軍依托五里機場組織了多次較大規模的空中進攻作戰,出動各型飛機近1000架次,分別對武漢王家墩、徐家棚、南湖和山西運城、河南信陽等日軍機場進行突襲。邢海帆兩次帶隊參加主攻突擊隊,打擊武漢日軍空軍基地。為了達成突然襲擊的效果,空中機群要進行夜間攻擊,并在交戰之前始終保持無線電靜默。空襲作戰第一天,當邢海帆率隊飛臨徐家棚機場上空時,借著照明彈的光亮發現20多架日軍轟炸機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停機坪上,機身上還蓋著蒙布。正在這時,耳機中傳來“開始攻擊”的命令。邢海帆只覺滿腔的熱血在沸騰,勇敢地率隊冒著猛烈的防空火力,朝著停在地面的機群勇猛地俯沖下去,一陣猛烈的航空機槍掃射之后,接著投彈轟炸。炸彈爆炸的濃煙頓時籠罩了整個停機坪。硝煙散去,邢海帆又率隊進行第二波補充攻擊。在這一次攻擊中,僅他一人就炸毀3架日機。連續3天,中美聯合空軍又對王家墩、南湖日軍空軍基地進行空襲,他帶隊的中美聯合空軍共擊毀日機71架,擊傷57架,從此日軍在武漢地區的空中力量基本被消滅。
1945年4月初,邢海帆、王延周所在的第三大隊換裝了40多架美國最新型的“野馬式”戰斗機。邢海帆又參加了另外一次較大規模的空中進攻作戰,遠程奔襲日軍在上海各機場的轟炸機和帶有自殺敢死隊性質的“神風”攻擊機。4月1日7時,邢海帆率隊從“陜西安康基地”起飛,經湖北、安徽、江蘇,歷時4個小時,飛臨濃霧彌漫的上海上空。邢海帆奉命率隊沖向江灣機場,發現一架日機正在跑道上強行起飛。他抓住戰機,立即瞄準攻擊,日機中彈起火,墜地爆炸。
空中抗戰英雄后續
抗戰勝利后,1945年10月,王延周被調到濟南國民黨空軍第九戰區司令部,邢海帆于1946年10月調入筧橋航校任飛行教官。
1946年4月20日,王延周駕駛飛機由四川飛往濟南,由于天氣原因,他操縱著飛機降落到當時的解放區河北省清河縣。在解放區生活的短短時間中,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毅然決然參加到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隊伍中,先后在解放區和牡丹江航校任職。
邢海帆在筧橋航校期間,秘密接觸到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于1947年9月26 日下午在杭州市一個中共秘密接頭地點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逃脫國民黨的毒手,1948年春,經過千辛萬苦的長途旅程,邢海帆等人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受到黨中央有關領導的接見。8月,邢海帆奉命調赴華北軍政大學擔任防空教員。12月,中央決定成立北平軍管會,邢海帆又隨軍管會主任葉劍英赴北平,次年2月奉命進城參加北平軍管會航空處(后為華北軍區航空處)的接收工作。為加快人民空軍建設步伐,東北老航校專門在公主嶺機場成立了戰斗機飛行訓練隊。1949年6月,中央軍委航空局調他赴公主嶺并任命為飛行訓練隊主任,負責飛行訓練。
1949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飛行中隊在北平南苑機場正式成立。邢海帆、王延周加入其中。9月初,邢海帆接受了一項重大的任務:參加開國大典的空中受閱飛行任務。邢海帆、王延周與戰友們一起晝夜攻關,首先是對17架各型飛機編好隊形,確定按照6個編隊飛行,標明各梯隊由東向西依次進入航線的點位,讓飛機形成一個跟進隊形通過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王延周、邢海帆共同奔赴戰場。王延周駕駛著螺旋槳飛機擊傷美軍王牌飛機一架,邢海帆擊落美軍戰斗機一架,兩人先后榮獲二等功臣稱號,多次被授予“王牌飛行員”“空軍戰斗英雄”的稱號,成為中國人民的空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