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兵 通訊員 劉文逸
對安康而言,每年的汛期既是一場自然考驗,更是一場責任大考。
2025年,這座城市面臨的考驗更為嚴峻——今春以來,安康先后遭遇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嚴重氣象干旱,又經歷了15輪區域性降水和14次中等強度降水的輪番沖擊。特別是9月以來,全市平均降水日數達35天,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翻倍,多個縣區雨量突破歷史極值。
面對“旱澇交替、災情疊加”的嚴峻形勢,安康市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統籌應對防汛與抗旱兩項“大考”,成功實現“不因汛亡人”目標,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用實干擔當為群眾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安全屏障。
壓實責任,下好防汛減災“先手棋”
“防汛抗旱是‘天大的事’,容不得半點馬虎!”這已成為安康各級干部的普遍共識。
早在汛期來臨前,一場全方位、無死角的備汛行動就已全面展開。市委、市政府將防汛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專題研判形勢,系統謀劃和推進防汛抗旱各方面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垂范,積極深入一線調研督導、會商研判,市級四大班子成員在降雨關鍵期及時下沉包聯縣(市、區)駐點指揮督導。入汛以來,市領導先后17次召開視頻調度會,市防指組織汛情會商分析會24次,發出防汛電令25次,下發緊急通知9次。
通過層層壓實責任,全市構建起“市級領導聯縣區、縣區領導包鎮辦、鎮辦領導包村組、村組干部包重點戶”的嚴密責任體系。與此同時,157座水庫、2635處山洪災害危險區一一落實了責任人,4855名村級防汛責任人時刻堅守一線,139支鎮級、1928支村級搶險隊伍隨時待命,構筑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汛安全防線。
明晰的責任體系之外,機制創新為防汛備汛工作提供了關鍵支撐。今年汛期,安康市創新建立“三項機制”、嚴明“五個紀律”:在防汛關鍵期,水利、氣象、水文等部門骨干進駐市防汛辦聯合值守,實現信息實時共享、決策高效協同;10個市級部門包聯縣(市、區),強降雨期間立即下沉督導,推動鎮村防范應對措施落實落地;在風險區域提前預置防汛物資、設備和隊伍,每個縣組建不少于20人的“三斷”(斷水、斷電、斷通信)突擊隊,鍛造過硬應急處置能力。
為下好“先手棋”,全市上下在每個細節上都做足了萬全準備。汛前,共開展防汛培訓1915場次、應急演練3252場次,排查整改隱患1761個,修訂完善各類防汛抗旱預案2741個。此外,安康中心城區109處防汛視頻監控點全面建成投用,實現了對重點區域的全天候、全覆蓋監控。
協同作戰,跑出預警響應“加速度”
汛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
“漢陰縣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5小時累計降水量將達100毫米以上!”8月15日,雨情預警信息剛剛發出,市防汛辦立即啟動“叫應”機制——點對點提醒縣鎮責任人,應急、水利、自然資源部門同步聯動,危險區群眾在暴雨來臨前全部安全轉移。當天,漢陰縣縣城實測最大小時雨強達97.9毫米,未出現因汛亡人事件。“多部門聯合值守讓信息‘跑’得更快,從預警到轉移,我們把時間差縮到了最小。”漢陰縣應急救援技術中心副主任朱朝亮說。
緊急關頭精準應對的背后,是安康創新構建的“氣象風險預警+防汛應急響應+臨災叫應反饋”全鏈條響應體系。該體系打通了應急、水利、自然資源、氣象、水文等部門壁壘,實現了信息實時共享與協同作戰,確保預警信息第一時間直達基層責任人,險情處置始終搶先一步。整個汛期,全市累計發布預警信號800余期,發送預警短信110余萬條,點對點“叫應”7000余人次,構建起一張全方位、立體化的監測預警網。
險情預警要及時,轉移更要堅決和果斷。“多虧干部們再三勸說,我們才及時躲過一劫。”回想起當時的緊急轉移,紫陽縣瓦廟鎮新光村村民唐和幫仍心有余悸。前不久,該村山體崩塌成功避險案例,獲省防辦的通報表揚,成為全省學習的典范。
據統計,今年汛期全市累計安全轉移群眾38219戶85903人,未發生因汛亡人事件。為確保轉移工作萬無一失,全市建立健全特殊人員轉移臺賬,逐級夯實包保責任。各集中安置點按照“五有”標準備足應急物資,同時實行“兩把鎖”管控和“日巡查”制度,確保轉移群眾“轉得出、住得下、穩得住”。
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平均累計降水量達1010.6毫米,較常年偏多41.2%,漢江干支流出現超警戒流量達25站次,這對水庫調度能力帶來極大挑戰。漢江干支流安康段有7座大型梯級水庫,其調度情況直接關乎沿岸群眾的生命安危。今年汛期,面對漢江7次編號洪水、干支流441站次洪峰的沖擊,安康市創新實施水庫群聯合調度機制,推進陜川鄂渝6市防洪調度信息互聯互通,對石泉、安康等7座大型水庫實施聯調聯控。通過提前騰庫、攔洪削峰,實現了“小流量、長歷時、低變幅”安全泄洪,沿江城鎮及安康中心城區未發布警戒命令,未組織大規模轉移。
旱澇同治,守牢民生福祉“生命線”
既要科學應對嚴峻的汛情考驗,更要直面罕見的旱情挑戰。
自3月開始,全市出現了多輪干旱天氣,特別是4月上旬至5月中旬更是經歷了歷史同期最嚴重的氣象干旱過程,全市大部氣象干旱等級達重旱至特旱等級,中部河谷川道及淺山區土壤出現缺墑。
面對嚴峻旱情,全市及時啟動抗旱應急響應,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抗旱工作機制。市政府先后5次組織召開抗旱減災工作調度會和會商會,科學研判形勢,精準部署應對措施。市防指根據旱情發展態勢,及時啟動Ⅳ級抗旱應急響應1次,升級啟動Ⅲ級抗旱應急響應1次,各縣(市、區)防指同步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構建起分級負責、層層落實的抗旱工作體系。
與此同時,多部門協同發力,匯聚起抗旱減災的強大合力。氣象部門積極協調實施15架次飛機增雨作業,組織20輪次人工增雨,有效改善了土壤墑情,增加了水庫蓄水。全市累計投入各類抗旱資金1.085億元,出動抗旱人員10余萬人次,投入農業抗旱設備4900臺套,澆灌受旱作物面積46.63萬畝次。同時,積極推廣農業抗旱技術,通過噴施保水劑、葉面肥等措施完成抗旱保墑41.28萬畝,最大限度減少了農業損失。
在保障群眾飲水安全這項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上,安康市也積極作為。“我們開辟新水源407處、延伸管網604.35公里、出動送水車8640輛次,有效保障了40.78萬受旱影響群眾飲水需求。”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責任副主任汪學政表示,“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未發生一起因旱造成群眾飲水困難事件。”
以萬全準備,應千鈞考驗。如今的安康,江河安瀾如畫,田野豐茂如詩,這座秦巴山城在旱澇交替的洗禮中,用實干擔當交上了一份守護家園的平安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