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艾蓓 通訊員 冰之 婧君)11月6日,陜西省安康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安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共同保護的決定》。10月22日以來,河南省洛陽市、三門峽市、南陽市,湖北省十堰市,陜西省漢中市、商洛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先后表決通過了法規文本內容基本一致的《關于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共同保護的決定》,標志著三省七市協同立法取得重要成果。依據地方立法有關規定,七市人大常委會正在將《決定》分別報請本省人大常委會進行審查批準。
豫鄂陜三省七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共同保護立法,其主要背景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秦嶺、漢江生態環境保護和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央人大工作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均對區域協同立法提出新要求;七市分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供給地和核心水源地,以法治力量呵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是共同的歷史使命和政治擔當,實施協同立法有利于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為推動區域一體化提供法治保障。
經豫鄂陜三省七市人大常委會共同協商,同意在三省人大法制委、環資委的協調指導下,由安康市人大常委會牽頭,其余六市人大常委會協同,以作出法規性決定方式開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共同保護立法。《決定》共26條,主要包括水源區協同共護、屬地保護條款,同時對立法范圍、立法目的、規劃布局、治理修復、生態補償、戰略合作、司法保障、人大監督、法規宣傳、法律責任、施行時間等作出規定,在解決共性問題的同時注重解決個性問題,在堅持合作條款的基礎上保留了個性化差異。
南水北調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事關戰略全局、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豫鄂陜七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嘗試跨省域協同立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協調、科學規劃、綜合施策,共同保護與治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環境,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生態功能穩定提升、水資源補給和涵養能力不斷增強,促進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協調,讓區域合作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實基礎的豫鄂陜七市以此為紐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綠色升級和優勢互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