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桃
秦巴山脈聳峙,白河河水流淌。白河縣城關鎮以“文共體”建設為切入點改寫基層治理篇章。如今,鎮域街巷間,“志愿紅”成亮眼風景。志愿者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傳遞溫暖,讓小鎮煥發文明活力。
從“零散作戰”到“協同攻堅”
往昔,白河縣城關鎮志愿服務雖非空白,但長期“各自為戰”。社區、學校、企業志愿隊伍各自為政,服務資源分散、活動碎片化,難成規模效應,也無法精準滿足居民需求。

志愿者服務后合影留念
為打破壁壘,白河縣城關鎮以“共”字破題,推動“雙報到”工作機制與志愿服務體系深度融合。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認領崗位、參與治理。在此機制支撐下,白河縣城關鎮實施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文明共創四大舉措,營造人人參與氛圍。如今,以鎮黨委為核心,整合村、社區網格等多方力量的志愿服務網絡基本成型。“雙報到”黨員成重要力量,發揮專業特長、對接群眾需求,與各類志愿隊伍協同配合,形成“一核多元、協同發力”的基層服務新格局。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服務。”是白河縣城關鎮“文共體”宗旨。為實現該目標,白河縣城關鎮創新開展“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隊伍接單—居民評單”閉環服務體系,讓志愿服務“按需配送、精準送達”。

“愛心媽媽”和小朋友互動
在這一機制保障下,白河縣城關鎮各類志愿服務項目生機蓬勃:“夕陽紅”護銀齡項目組織助老服務隊定期上門,為獨居、空巢老人提供居家清潔、陪伴關懷等服務,還推行“愛心門鈴”計劃,為特殊老人裝一鍵呼叫裝置,構建居家安全守護網絡;“愛心媽媽”護成長項目依托親子教育服務隊與學校教師打造“四點半課堂”和周末興趣班,提供課業輔導,開設素質拓展課程,解決雙職工家庭子女看護難題,關懷特殊兒童群體,構筑青少年成長“第二家園”。
從“口號宣傳”到“民生實事”
“文共體”的生命力在于服務居民。在白河縣城關鎮,特色志愿服務項目織就民生“暖心網”。
在民生服務上,環保服務隊成“清潔衛士”,設每周五為“環境整治日”,組織居民清理河道垃圾、修剪綠植,治理衛生死角和河道污染,讓“美麗城關”成現實。文藝骨干服務隊以“文藝之風”潤澤社區,挖掘民俗資源,組建文藝團體,節假日舉辦演出,活躍文化氛圍、增進鄰里情感、營造和諧社區。“文旅使者”依托當地山水文化,為游客提供貼心服務,提升旅游體驗和對外形象,推廣文旅資源、助力鄉村產業,讓志愿服務賦能地方經濟、傳播地域文化。
從“局部亮點”到“全域新風”
白河縣城關鎮“文共體”建設使志愿服務實現質的飛躍。過去,志愿服務靠基層干部推動,是“干部唱戲、群眾圍觀”的單向模式;如今,通過機制創新與社會動員,形成全民參與的“大合唱”局面。獅子山社區招募組建了由退休教師、在職黨員、熱心居民等構成的多元化服務隊伍,呈現“人人愿為、人人可為”景象。

志愿者攙扶行動不便老人
同時,志愿服務從“城市獨有”變為“城鄉共榮”。以往資源集中在城市社區,如今全鎮16個村(社區)都建立了特色服務隊伍。農村志愿服務隊開展農產品助銷、留守關愛、鄉風文明等特色項目,讓文明新風覆蓋城關。這兩個轉變標志著白河縣城關鎮志愿服務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的系統性提升,構建起城鄉聯動、全民參與、全域覆蓋的志愿服務新格局,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活力。
如今,秦巴山下的白河縣城關鎮,正被“志愿紅”點亮。每一位志愿者的平凡善舉,都是一束文明微光,而萬千微光匯聚成炬,正照亮小鎮邁向更美好未來的道路。這份基層治理的“城關經驗”,像一顆飽滿的文明種子,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綻放出屬于新時代基層治理的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