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羅樨梓
立冬前后,步入漢陰縣漩渦鎮,只見乳白色的霧靄自山坳裊裊升起,將鳳堰梯田層層疊疊的曲線溫柔包裹,似為這塊“大地浮雕”披上一層輕盈的面紗。待到午后陽光刺破云層,1.2萬畝梯田在光影交錯間舒展身姿,鐫刻著明清以來先民墾荒拓土的足跡。
深入其間,阡陌縱橫處,彩葉斑斕、野卉芬芳;幼犬搖尾、老牛低哞。鋤頭起落間,村民將嫩綠的油菜苗均勻點綴于田壟,為來年春天壯闊的金色花海埋下伏筆。這片被譽為“農耕文明活化石”的古梯田,不僅是一幅多彩的立體畫卷,更是當地干部群眾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身披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金色名片,加之鳳凰山隧道通行在即,一股傳承與創新的力量澎湃涌動,讓這座深藏秦巴山區的梯田,從地域景觀躍升為全球矚目的文明地標。
古韻新生:從詩畫田園到康養勝地的華麗嬗變
2024年秋天,從澳大利亞悉尼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鳳堰梯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喜訊如閃電劃破長空,讓這片古老梯田再次閃耀世界。
站在鳳凰山巔俯瞰,萬畝梯田如巨幅生態長卷,從山腳攀援至云間,在云海與群峰間鋪陳出農耕文明的壯美詩行。然而,榮耀背后亦有隱憂,十幾年前因文物普查聲名鵲起的古梯田周邊,舊時興建的農家樂、鄉村客棧等集群,已在時代浪潮中漸顯疲態。
“以前村民自建房屋大多是幾個客房共用一個廁所,房屋結構、內部陳設、服務標準都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當地村民吳大林道出曾經的困境,“這導致游客‘日游夜離’,夜間經濟難以形成,游客也慢慢變少了。”
變革于今年年初應勢啟動。漩渦鎮搶抓全縣旅居康養試點機遇,結合“千萬工程”與“五美庭院”建設,在全力保障原有民宿與農家客棧運營的基礎上,擇優引導農戶提升品質、美化環境,發展鄉村旅居,推動景區由“旅游”向“旅居”轉變,讓“風景”真正成為“錢景”。
漩渦鎮鎮長劉逸凡語氣堅定地說:“明年鳳凰山隧道正式通車后,從漢陰縣城到漩渦鎮的車程將從1小時以上縮短至40分鐘以內。我們正以改造提升迎接這一歷史機遇,力爭讓每一處旅居空間都成為游客的‘歸心之所’。”
在具體推進過程中,漩渦鎮圍繞鳳堰梯田旅游主線,在東河村馮家堡子、堰坪村全國甲級民宿“花棲玥”、茨溝村吳家花屋、雙河村“飛蔦集”民宿、田鳳村黃龍景區周邊布局五大旅居康養片區,構建起“景區引流、旅居承載、民宿分流、客棧補充”的鄉村旅游新格局。
為確保政策落地規范有序,漩渦鎮嚴格執行“宣傳動員、擇優選戶、踏勘設計、改造施工、運營獎補”五項流程。按照“有安全保障、有景觀庭院、有宜居房屋、有經營人員、有停車條件”的“五有”標準,篩選出45處基礎好、意愿強的院落,分批壓茬推進改造。獎補政策遵循“戶主投入、政策獎補,多投多補、少投少補”原則,通過“一戶一檔”前后對比驗收,按標準房間數與配套設施等指標確定獎補檔次。目前,首批改造的11戶即將完工。
改造過程中,漩渦鎮聚焦“安全、功能、風貌”三大重點,全面提升旅居體驗。安全性上,全面排查并整改隱患,如堰坪村孫文戶通過增設樓梯消除消防風險,旅居別院通過防水與通風改造解決墻面返潮問題;功能性上,增設停車區、夜間感應照明、取暖壁爐、防滑地板、安全扶手、緊急呼叫系統等,部分院落還配置公共廚房、洗衣房與充電設施;風貌性上,統一夯土色外墻與黑灰屋頂,因地制宜推進綠化美化,打造生態庭院與靈動水景,提升整體“顏值”。
借此機遇,政策的春風吹進千家萬戶。位于東河村的鳳棲客棧,因占據“出隧道第一家民宿”的地利優勢,早早就報名動工。客棧負責人林逸杉眼中滿是憧憬:“我們家這房子建得早,現在很多地方都陳舊老化了,趁著這次機會正好重新改造。等隧道正式通車,游客肯定更多,投入的資金一兩年就能回本。”走進屋內,改造后的星空房與中式小院相映成趣,讓人一眼便生出歸隱田園的向往。
在不遠處的堰坪村,金鳳山莊負責人羅和平笑著指向正在改造的屋舍說道:“以前地磚五顏六色,墻面灰暗,如今亮堂如新,肯定能受游客歡迎。有了人氣,我一年再多掙兩三萬不成問題。”
沿著山路逶迤前行,雙河村的牧云居更令人驚嘆。負責人賴云峰以景觀設計師的慧心,打造出純白外墻與玻璃廊道交織的現代美學空間。他的父親賴延祿滿懷期許地笑道:“兒子負責設計,我監工改造小院。明年游客到這兒就住得很舒心,下午能圍爐煮茶,夜晚躺在搖椅上還能看見天上的銀河。”
同樣在雙河村,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高端民宿品牌“飛蔦集”與“元白”,為康養旅居產業的蝶變注入磅礴動能。4000萬元的總投資、“莫干山民宿第一人”夏雨清團隊的創新運營,讓這片土地迎來新的機遇與活力。
雙河村黨支部書記黃正雙望著日新月異的工地,興奮地算起“經濟賬”:“項目運營后,預計年收入750萬元,村集體能拿到的分紅可不少。最重要的是,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
60歲的3組村民付正軍和兒子付家剛都在項目工地上班,付正軍的愛人梁洪賽也在計劃著,等民宿建成就去里面上班。“我家離新建的民宿就幾分鐘路程,干保潔、當服務員肯定沒問題。家里種的菜賣給民宿,土特產還能賣給游客,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梁洪賽的話語里滿是希望。與此同時,集鎮社區的老衛生院也在鎮政府推動下變身旅居別院,負責人錢進贊嘆:“政府把我們嵌入產業鏈,讓山水智慧真正變成百姓財富。”
產業升級:一粒米和一滴油的增值傳奇
康養旅居的核心,離不開“吃住行游購娛”的完美閉環。當民宿改造與隧道通車打通“住”的經脈,漩渦鎮以富硒糧油與特色加工,烹制出“食”的風華,富硒大米、林果茶葉等傳統產業,在時代洗禮下煥發新生。
田鳳村的鳳堰米坊便是其中的關鍵一環。漩渦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主任王義林自豪地介紹:“鳳堰梯田的老品種水稻,曾賣出120元一斤的高價。米坊的落地運行,讓漩渦大米從粗放式加工邁入標準化、品牌化的新時代。”田鳳村村委會副主任賴善康接過話茬說道:“過去農戶種的大米沒有食品生產許可證,只能線下銷售。米坊建成后,流程更嚴格、標準更統一,還為鳳堰大米辦好了‘身份證’,補齊了手續。如今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實現了農戶、村集體、公司三方共贏。”望著新修的米坊,村民許立奎感慨“谷子更好賣了”。堰坪村種植戶吳兆國也喜上眉梢:“以前賣米得自己想辦法加工,再開車拉到鎮上集市賣,既費時又費力,價格還賣不上去。現在好了,我在村上微信群里一發賣米信息,米坊員工就開車上門收稻谷,給的價格比市場價高,還省了我自己給稻谷脫殼的麻煩。”
同村村民黃發展撫著滿倉稻谷,皺紋里漾開笑意:“我今年種了7畝田,收了6000斤谷子,賣給米坊2000斤就增收8000元。明年上半年還能賣油菜籽,又是一筆收入。雖然在農村沒有退休金,但靠著這梯田,日子還是過得挺滋潤。”
從“提籃小賣”到“品牌闖市”,智能生產線與古梯田的碰撞,正書寫“一粒米”的增值傳奇;而稻油輪作的古老智慧,也在漩渦鎮茨溝村的菜籽油加工廠中延續。這座投資270萬元建成的油廠,配備先進的7D智能榨油設備,日加工油菜籽可達5噸,出油率較傳統設備提升5%。
油廠負責人陳昌松介紹:“今年9月以來,我們已加工8噸菜籽,產出2噸優質菜籽油。按一斤油15元的市場價算,今年單賣油就有6萬元收入。何況鳳堰梯田產出的糧油和其他農副產品都很暢銷,我們再拓寬加工渠道和銷售品類,以后肯定能越做越大。”
這座工廠的建成投用,不僅讓村民告別“低價賣籽、小坊榨油”的困境,更通過“保底收購+優先就業”機制,帶動脫貧戶穩定增收。為拓寬銷路,漩渦鎮的國企——漢陰縣漢漩眾聯實業公司還打造了“鳳堰優品”品牌。負責人王偉聘請主播,用一根網線連接城鄉,將大米、茶葉、蜂蜜等農副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印證了“手機可成新農具,直播可成新農活”。
捧起瑩白如玉的米粒,王偉信心滿滿:“我們要讓‘世界鳳堰·康養漩渦’的名片,隨電商飛入千家萬戶,因產業馳名海內外。”
在產業鏈延伸上,漩渦鎮還積極探索“農業+”“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在梯田周邊規劃建設觀光工廠、體驗工坊,讓游客不僅能購買優質農副產品,還能親身參與制作過程,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
文脈賡續:從家訓傳承到文旅融合的百年風華
鳳凰山環抱的鳳堰古梯田,不僅是農耕文明的奇跡,更是一塊文化沃土。吳家花屋、馮家堡子等明清古建筑,在時光流轉中留存著移民文化的基因密碼。
吳家花屋的木雕藝術尤為璀璨。門楣窗欞上,卍字紋、牡丹蓮瓣、福祿壽字與人物故事交錯生輝;正廳隔扇門以透雕、浮雕相映成趣,堪稱“秦巴山地民居的活態史詩”。當地政府堅持保護與活化并重,將其打造為好家風、好家訓教育基地;吳氏家訓文化展覽館以沉浸式場景,讓家訓智慧穿越時空,潤澤今人。
深耕文化土壤的漩渦鎮,通過挖掘吳氏、馮氏、柯氏等家族的優秀家風,常態化開展“誦讀紅色家書”“清明文明祭祀”活動,每季度評選“好家風示范戶”。每年開學季,鎮上中小學校長都會在紅旗下,以激昂的語調向學子們弘揚文化力量;鎮黨委、政府更是每年都撥付15萬元資金獎勵優秀師生,讓“儀式感回歸淳樸,新民風代代相傳。”
文化賦能還體現在公益領域,1958年,群眾曾捐資修建堰壩;鳳凰山隧道開工前,當地干部群眾自發捐款51萬元,為隧道建設貢獻力量。在這片飽藏文化底蘊與淳樸民風的土地上,家訓文化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地內化為百姓的行動自覺,推動社會前行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文旅季的特色活動也讓游客流連忘返,呈現出“四時皆景、四季可游”的生動圖景:“春賞油菜花海、夏觀梯田插秧、秋聞稻谷飄香、冬品雪落山莊”。結合“五賽一節一季”主題,中國汽車登山錦標賽、油菜花旅游季、農民豐收節在此輪番上演;2024年“大地流彩——陜西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活動在此啟幕,央視新聞頻道與《新聞聯播》對當地插秧耕作場景進行了專題展播。志愿服務更織就溫暖網絡,當地干部群眾組成200余人的文化志愿隊伍,在節假日常態化提供導覽、疏導與應急服務,為擦亮“康養漩渦”旅游名片夯實基礎。
在這里,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自古有之,深受群眾歡迎。漩渦鎮民俗文化演藝團近年來陸續編排《游鳳堰梯田》《龍船調》等本土節目,讓“草根民星”綻放光彩;基層文化志愿服務隊以“訂單式服務”送戲上門,群眾點什么,演藝團就演什么。此外,通過修訂村規民約、評選“孝義善舉示范戶”,漩渦鎮培育出“村民訂村規、村規約村民”的治理新格局;茨溝村與堰坪村的孝義文化示范帶,以快板節目傳播新風,實現“樹起一個點,帶動一大片”的文明效應。
為進一步活化利用文化資源,漩渦鎮還創新推出“梯田課堂”“農耕體驗營”等文旅產品,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深度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在吳家花屋,定期舉行的家訓誦讀活動已成為亮麗的人文風景;在馮家堡子,復原的傳統農耕儀式讓游客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先民智慧。
回望這片古老梯田,金色田園的詩意脈搏正蓬勃跳動。以康養旅居為翼、以產業振興為輪、以文化傳承為魂,漩渦鎮在青山綠水間,已然書寫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并進的嶄新篇章。漩渦鎮黨委書記劉仁宏以恢宏之語展望藍圖:“圍繞‘世界鳳堰·康養漩渦’品牌,全鎮上下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永葆挺膺擔當的奮斗姿態,著力打造‘農文旅融合促發展’的靚麗樣板,創造經得起時間、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為錦繡漢陰的壯美圖卷增光添彩,貢獻漩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