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另类春色,久久中文字幕网站,日韩影视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桃视频,国外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聯系電話:0915-3356512
  •  投稿郵箱:news@akxw.cn
 > 新聞 > 縣區 > 嵐皋
嵐皋縣堰門鎮:“一二三”黨建品牌為和美鄉村建設賦能
2025-11-07 11:13:24  來源:本站原創

通訊員 陳慶源 劉一鳴TAh安康新聞網

嵐皋縣西部的堰門鎮,是典型農業鎮。8個行政村如珍珠般散落山間,9173名群眾在此耕耘生活。TAh安康新聞網

近年來,面對集體經濟發展等現實難題,堰門鎮黨委以407名黨員為骨干,創新推行“一核引領、雙策賦能、‘三治融合’”工作法,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繪就出“黨建強、產業興、治理優”的鄉村振興新圖景。TAh安康新聞網

一核引領:黨建掌舵,激活內生動力TAh安康新聞網

“鄉村要振興,黨建是根本。我們就是要把黨組織的‘主心骨’作用挺在前面,讓每一名黨員都成為帶動發展的‘排頭兵’。”黨委書記劉正州的話,精準點明了當地發展關鍵所在。近年來,鎮黨委始終將黨建引領作為核心抓手,通過學用結合、黨員聯戶、人才培育三措并舉,為鄉村建設注入強勁內生動力。TAh安康新聞網

政策宣講如何打破“聽不懂、記不住”的壁壘?鎮黨委創新方式,精心制作20余期集體經濟主題短視頻,用群眾熟悉的本土方言,搭配田間地頭的實景畫面,把政策解讀、種植養殖技術、收益分配等內容講得通俗易懂。線下則組織黨員干部3次赴先進地區示范點研學,帶著“真經”歸來后,一場場“院落會”在各村開起來。長征村黨支部書記單升全從研學中得到啟發,提出“依托紅軍湖紅色資源發展特色農業”思路,他先后10余次召開院落會,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發動101戶村民參與,流轉湖邊近300畝土地種上特色果蔬,為產業落地筑基;青春村黨員程永陸則用3場院落會,說服10余戶村民將300畝低產油菜地改造成藤茶基地,僅此一項就讓每畝地增收約5000元。TAh安康新聞網

黨員聯戶更要精準滴灌。鎮里推行“一戶一策”聯戶機制,黨員根據農戶家庭情況、產業基礎量身定制服務。堰門村黨員盧修友得知農戶李元發想發展蠶桑卻缺技術,便主動包聯,每月上門指導1次,從蠶室消毒、蠶種投放直到蠶繭采收全程跟進。今年,李元發比往年多養了700多斤蠶繭,純收入增加3萬多元。TAh安康新聞網

人才是發展的核心支撐。針對集體經濟“人才短板”,鎮黨委全面摸排轄區種植能手、電商人才、返鄉大學生等,建立起40余人的本土人才庫。同時,邀請農業技術等領域專家開展專題培訓12次,推動鄉土人才向職業經理人轉型。隆興村種植能手劉洋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經培訓后他轉型為村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帶領合作社優化小蠶養殖技術,今年已供應優質小蠶30張,帶動50戶農戶實現增收。TAh安康新聞網

雙策賦能:“沉睡資源”變“增收資產”TAh安康新聞網

要讓群眾富起來,必須把集體經濟“蛋糕”做大。該鎮黨委以“盤活資源+產業融合”為抓手,因村施策找路子,讓“沉睡資源”變“增收資產”。TAh安康新聞網

閑置資源的潛力被充分挖掘。鎮黨委組織各村對閑置土地、廢棄廠房開展“拉網式”摸排,建立“一村一檔”臺賬,再通過“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因地制宜轉化。堰門村將150畝撂荒地集中整治,建成標準化蠶桑種植基地,配套建設2000平方米蠶室,不僅盤活了荒地,還吸納30戶村民長期務工,每畝土地年收益達2000元;團員村則把閑置的老舊學校改造成農產品初加工車間,配備脫粒、篩選等設備,為周邊農戶提供糧食加工服務,既方便了群眾,又為村集體增加了收入。TAh安康新聞網

品牌賦能讓農產品身價倍增。圍繞富硒菜籽油、藤茶等特色農產品,鎮黨委牽頭制定統一的種植、加工標準,設計專屬包裝,打造“堰門農特”區域品牌。同時,借力直播帶貨、支部聯建消費幫扶等渠道拓寬銷路。TAh安康新聞網

農文旅融合更添發展活力。依托“紅軍道”紅色資源,鎮里規劃打造“紅色研學+觀光采摘+露營體驗”農文旅融合示范區。在“紅軍道”沿線建成20畝觀光蓮藕基地,打造紅軍渡口文化展示區,讓紅色文化可看可感;以長征村和美庭院為基礎升級民宿,推出精品旅游線路。堰門村將2家和美庭院改造成特色民宿,配套建設“憶紅居”,推出“重走紅軍道+民宿住宿+農家餐”套餐,開業以來累計接待游客500人次,推動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雙贏。TAh安康新聞網

“三治融合”:人人參與治理,治理惠及人人TAh安康新聞網

集體經濟壯大后,鎮黨委將更多資金投向基層治理與民生服務,通過“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構建起和諧有序的鄉村治理格局,讓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TAh安康新聞網

自治筑基讓群眾成為治理主體。鎮里完善村民議事制度,推廣“院落會”微治理模式,村里的產業規劃、公益建設、矛盾調解等事務,都通過“院落會”讓群眾議、群眾定、群眾管。同時,推行“治理積分制”,將參與集體勞動、遵守村規民約、建言獻策等行為納入積分管理,積分可兌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隆興村黨員劉召華積極參與集體茶園管護,還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言獻策,累計獲得50分,兌換了價值500元的生活用品。在他的帶動下,周邊16戶村民也主動參與到集體事務中,形成“人人參與治理、治理惠及人人”的良好氛圍。TAh安康新聞網

法治護航守護鄉村平安。鎮里整合綜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力量,組建“法律明白人”隊伍,深入各村開展“法治講堂”,用案例講解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土地流轉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同時,指導各村成立調解委員會,提升基層矛盾化解能力。瑞金村一對親兄弟因酒后口角產生矛盾,關系一度十分緊張。村調解委員會在“法律明白人”的指導下,多次上門調解,講法律、講道理、講親情,最終化解了兄弟間的隔閡,讓手足之情重歸于好。這種“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成效,彰顯了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效能。TAh安康新聞網

德治潤心涵養文明鄉風。鎮黨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厚植“四美民風”,用活“紅黑榜”激勵約束機制:每季度評選“文明家庭”“好鄰居”等先進典型,通過村廣播、宣傳欄宣揚好人好事;對亂扔垃圾、鄰里爭吵等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引導群眾自我約束。結合春節等傳統節日,開展文藝匯演、民風宣講等活動,讓文明新風融入日常生活。瑞金村退休黨員劉興前就是文明鄉風的踐行者,他自掏積蓄創辦茶廠幫扶鄉親,遭遇暴雨災害廠房被毀后,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咬牙重建,繼續帶領群眾致富,今年被評為縣級勤儉典型,成為全村人學習的榜樣。TAh安康新聞網

如今的堰門鎮,85%的勞動力通過集體經濟項目實現務工增收,“人人有事做、戶戶有收益”成為常態。TAh安康新聞網

 TAh安康新聞網

 TAh安康新聞網

責編:楊一|一審:許安|二審:田丕
終審: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