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馬壯錦
晨霧漫過秦巴山區的山脊,紫陽縣高灘鎮百壩村六組55歲的謝大娘已扛著鋤頭站在村口。她身后,20個村民組成的隊伍正沿著新修的產業路往山上走——今天是他們給王顯強的林下淫羊藿基地翻地的第5天。謝大娘用袖口擦了擦額角的汗,說:“家里15畝荒山租給他種藥材,一年30塊一畝;在這兒干活每天150塊,還管午飯。”

這場發生在小山村里的改變,源于王顯強帶著技術和市場眼光返鄉創業的抉擇。2023年,這個曾在外打拼多年的“能人”,跟著村“兩委”走遍23個山頭,最終看準林下經濟:“百壩有2.2萬畝林地,退耕還林面積有5400多畝,種藥材既能盤活閑置地,又能和農業互補。”
種一畝中藥材,種苗2400元、土地租金、肥料人工加起來首年投入近7000元;山地沒路,他自己修了3公里產業路;沒技術,他跑去找藥廠找支援;最險的是市場風險,他跑到安徽談藥企合作,又自建倉儲......如今的百壩村,產業脈絡逐漸清晰——230畝林下淫羊藿、500畝糧藥間作赤芍、200畝大黃、50多畝林下天麻......王顯強的藥材基地像一根紐帶,串起了村民的土地、勞動力和市場。

王顯強的目標更長遠。最近,縣里剛批了他的藥材初加工廠項目,晾曬、清洗、分類、倉儲一體,能解決存儲難題,還能多招40個工人。他指著規劃圖說:“未來要把產業鏈延伸到切片、烘干,甚至和藥企合作搞訂單種植——只有讓村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產業才能真正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