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云 熊鋒 張世虎 通訊員 何友軍 黃舟山
金秋時節,漢陰百里山川10萬畝水稻喜獲豐收。前不久在西安舉辦的硒博會上漢陰富硒大米每公斤240元成為搶手貨。地處安康月河流域農業旅游觀光帶軸心區域的漢陰縣生態農業企業產值逾10億元。今年,網友點擊漢陰“稻香旅游季”活動網頁逾17萬人次,鳳堰古梯田景區十余萬游客農事體驗活動贏得口碑。
(攝影:姜波)
一組組反映漢陰農業發展的豐滿鏡頭,吸引我們去漢陰看農業,思考農業,感受農業。在農業比較效益普遍不高的當下,漢陰農業為什么屢屢帶給我們驚喜?
觀察一打通產業界限,融合發展
農工結合、農旅結合、農商結合、農網結合、農文結合、農機結合……在漢陰,農業不再是孤零零的一項產業,而是一個被有機整合的農業綜合體。無論是漩渦鎮鳳堰種地的農民,蒲溪鎮紅星米業的工人,還是城關鎮原生商貿行電腦網店界面前的技術人員,甚至是在雙河口做旅游的個體老板,每個人都在這個綜合體上找到位置,找到向農業淘取財富的門路。
漢江及其支流千萬年的沖積,奠定了漢陰土壤的肥沃,連同樸實的山區農民的勤勞善耕,一起成就了漢陰作為“安康小糧倉”的地位。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漢陰的小水庫建設就是安康的樣板;進入九十年代,面對農業規模不大、農業附加值低、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等等農業出現的新問題時,和其他地方一樣,漢陰的農業產業也曾一度受到沖擊,陷入低谷徘徊;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漢陰幾屆縣委縣政府重新認識定位農業,果斷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重新堅定了農業的主導產業地位,千方百計將其做大做強。
(攝影:陳浩)
圍繞怎么做農業?誰來做農業?地怎么種?誰來種地?現代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高值農業等等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農業由于發展周期長、風險高、見效慢等原因,堅持做農業需要勇氣;怎么讓傳統產業、口糧產業煥發新優勢,擴大比較優勢,農業產業整合、轉型、升級的路怎么走?對決策者不啻是重大考驗。
在漢陰,農業被更多的有識者稱之為“第四產業”。在傳統產業序列中,農業、工業、三產包括現代信息服務,成為新型農業汲取新營養的源泉,電商平臺、互聯網+、文化旅游、機械和智能化、市場創意、農業俱樂部、資源循環閉合等等都正在成為漢陰新型農業的生產要素。
農業不再是一種一收,農業的終端不再是自家的灶臺、糧倉,也不再是縣糧食局的收儲庫,越來越多的農民也不再是給自家種口糧田。
第四產業被縣委縣政府這樣勾勒出來: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自然稟賦,把家庭農場、生態農業、觀光體驗休閑旅游業、農業加工制造業、小吃產業、農機協會、電商平臺、互聯網+、農耕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園區建設等進行一體化聯動,激活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各板塊的重組,轉型升級,創造出一條適應漢陰實際的新型現代農業發展路子。
(左三 縣委書記周永鑫)
剛剛履新縣委書記的周永鑫,這樣給我們講解漢陰的農業,“現代農業就是要做好系統化發展,產前產中產后,生產與市場,品質與品牌,有機與豐產,都要全面考慮通,把農業做得真正值錢了,農業就有了長遠出路。”
“做系統”這句話,在漢陰采訪時,不止聽縣委書記這樣說,一些鄉鎮領導口中也時常掛著這三個字。系統性,讓漢陰農業的“玩法”有了更多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