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立足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三區”疊加的獨特市情,安康人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協同發展,走出了一條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的生態循環經濟之路,創設出一個欠發達地區經濟持續發展、人民逐漸富裕、生態更加美麗的“安康樣本”。
思路一轉天地寬——
從“木頭經濟”“石頭經濟”到“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安康沒有因秦嶺阻隔和工業開發受限束住手腳,反而通過理念創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靠綠色引擎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的突圍路徑
2015年3月23日,安康市正式拿到國務院批復,成為全國16個“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之一。這意味著,安康有9個縣被列入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市91.9%的國土面積不能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開發。
沉甸甸的責任,安康人卻視為難得的發展機遇。基于長達八年的生態循環經濟發展實踐,安康早已實現了從望山興嘆、飽受水患到追求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共同發展的路徑轉變。發展生態經濟,呵護青山綠水,成為深入安康人骨子里的內生要求和文化自覺。
“限制開發不是限制發展。只有首先‘擺脫’了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市委書記郭青點出了安康的發展思路,“豐富的生態資源就是安康最大的財富,只要把這筆財富開發利用好,安康發展就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安康的產業轉型升級曾經歷過艱難取舍,在依靠伐木為主的“木頭經濟”,開發礦產為主的“石頭經濟”,鼓勵勞務輸出的“勞務經濟”時代里,青山當成木材賣,礦產當成石頭賣,勞力當成苦力賣——安康人在闖市場的大潮里付出了高昂的學費,卻只勉強混個溫飽。與此同時,生態環境破壞和農村“三留守”的問題日漸突出。
當很多地方還在為轄區內礦產資源豐富,“礦業大亨”云集而沾沾自喜之時,安康市委、市政府在擺脫“欠發達”的探索中敏銳地意識到:掠奪資源的發展道路走不遠,必須找準核心競爭力,趟出一條新路來。
安康的優勢是什么?93%的國土資源是深山茂林,阻礙著群眾脫貧致富的“十萬大山”,恰恰是安康人資源豐裕的“聚寶盆”。
曾經因平地資源匱乏而被認為無法發展規模農業的安康發現,在山水之間做文章,“大農業”的內涵無比豐富,大跨度、多業態、長鏈條——只要資源出在山上、水里,種茶、種樹也好,生態旅游、設施農業也罷,都可以運用現代企業理念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通過龍頭企業引領和園區化承載,將初級種養型農業轉變為占盡天時地利的生態友好型農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支柱。
認定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敲定了生態發展戰略,用“循環”的經濟模式涵養一方水土就成了安康人自然而然的選擇。2009年,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核心編制的《安康市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出爐,生態循環經濟的戰略藍圖呼之欲出。
如果說生態循環農業是安康經濟發展大局中打出的一只強有力的拳頭,那么富硒產業就是這只拳頭打向市場的著力點。安康的生態資源雄厚,卻不能用“濫”了,當環境容量、資源利用和集約發展等條件被放在一個大盤子中考慮,挖掘優勢中的絕對競爭力,找準主導產業,就成了牽起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牛鼻子”的關鍵之舉。
研究安康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統計年報,有一條產業發展數據線的斜率格外高,連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這就是‘富硒’產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成就了安康富硒產業‘優質、環保、安全’的優勢。”市農業局局長崔用慧說。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創業者紛紛聚焦安康,投資建基地、搞科研,直接拉動安康在2015年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排位陜西第一,高于全省15個百分點。
曾經的安康,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自己有什么賣什么;如今的安康,學會了為市場把脈,別人缺什么提供什么。生態富硒產業鏈將人氣、財氣、技術、品牌一系列生產要素變革性地聚攏起來,架起青山綠水和金山銀山之間結結實實的橋梁。